系列解讀08政府工作報告
“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回避物價問題,而是明確指出‘防止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重大任務’,同時還提出了九大措施,以把物價控制在預期目標之內。這是對民生的積極回應。”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中央調研部副部長蔡玲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作了如此表述。《政府工作報告》將今年物價漲幅控制目標設為4.8%左右,創出近5年來年度調控目標的新高,說明物價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而民眾普遍關心的則是,物價持續走高背后的成因和國家將采取什么措施來進行調控。兩會代表委員紛紛為此積極建言獻策。
物價上漲的背后推手
改革開放至今,伴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有5次物價上漲。本輪物價上漲更是令人印象深刻。2007年,物價從5月份起一路攀高,從8月份起連續5個月站在6%以上,并一度達到6.9%的年中月度新高;全年物價上漲4.8%,其中83%集中在食品價格上,使得民眾感受極深。物價上漲過快影響著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更直接影響著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物價上漲的原因何在?很多人認為,造成此次物價上漲,豬肉是“罪魁禍首”。有意思的是,被戲稱為“中國第一養豬戶”的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委員日前在大會堂前接受記者采訪時高調為豬鳴不平。劉永好說:“其實漲價不是豬肉引起的,而是因為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導致養豬成本提高。用來生產豬飼料的玉米、黃豆都大幅漲價,成本增加,豬肉價格當然會提高。而糧食價格上漲的根源是油價上漲,因為美國用大量玉米制造工業乙醇代替汽油。”
蔡玲委員分析說,當前物價上漲的內在原因較為復雜,既有流動性過剩的影響,也有供給不足的問題;既有國內因素,也有國際因素。本輪物價上漲,成本推動因素十分明顯。從國內來看,物價上升主要是由食品價格上升所引發,由于傳導效應,農產品價格的上漲導致其他相關產品價格上漲。從國際來看,世界油價、糧價、鐵礦石價格等上漲的輸入型漲價因素也推高了國內物價上漲預期。
全國政協委員、經濟學家厲以寧將物價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歸納為五大因素,國際油、糧漲價;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偏大;中國外匯儲備過多;人民幣緩步升值,外資熱錢通過各種渠道涌入中國;農產品價格帶動上漲造成了心理預期影響。他強調說:“除了國際油、糧漲價這一因素中國不可控制外,其他四個因素都是可以控制的。”而雪災、春節和翹尾等因素則造成了今年1月CPI以7.1%的漲幅創下近11年來的月度新高。
低物價慣性心態需適當調整
回顧最近10年中的9年,中國的經濟是處于高增長、低通脹狀態下的,其中6年處于通貨緊縮狀態。在此經濟環境下,人們已經習慣了低物價時代,對物價上漲明顯感到不適。
“公眾習慣低物價時代的心態需適當調整。”在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原專職副主席程路看來,過去十年間我們一直處于物價低增長乃至負增長的環境,直至2006年還是1.5%,這同樣是不正常的。
全國人大代表、即將就任世行副行長的林毅夫認為,物價上漲是因為前些年物價太低了。同時,他判斷,物價還會有所上升,但這是正常的經濟現象。
2007年中國物價上漲4.8%,較上年加快3.3個百分點。縱向比較的確上漲較快,但如果橫向來比較,“其實4.8%的漲幅還是可以接受的,處于溫和到不溫和的轉變區間。”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科所所長賈康表示:“一般來說,物價在4%以下為溫和可容忍的通脹。現在定為4.8%左右,意味著今年物價形勢比較嚴峻,也表明政府對此作了充分估計。”
2007年,OECD組織30個成員國年通脹率達3.3%。其中,土耳其以8.4%的漲幅高居榜首;歐元區上漲3.1%,為歐元發行以來最高水平;美國上漲4.1%,創17年來新高。與中國同列“金磚四國”的俄羅斯、印度和巴西分別上漲了11.9%、6.7%和4.5%。其他周邊國家如越南上漲12.6%;印尼上漲6.6%;新加坡上漲2.1%,為25年來最高水平。
因此,從世界范圍來看,中國的物價漲幅既不能說低,也不能算高,基本處于世界平均水平;考慮到中國經濟增長在兩位數以上,4.8%的物價漲幅應屬溫和水平。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物價漲幅控制目標設為4.8%左右也考慮到了居民、企業和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