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3、就業結構性矛盾
當前擴大就業的難點,除了總量矛盾之外,結構性矛盾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現為:
首先,就業的產業結構矛盾。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過早排斥就業,而第三產業是進入壁壘最多的行業,極大限制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及其擴大就業作用的充分發揮,形成了突出的結構性矛盾。由于內需不足,生產能力結構性過剩特別是紡織、機械、煤炭、冶金、森林、軍工等傳統行業和資源型產業的衰退,造成就業大幅度減少。而新興產業發育不足,沒有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就業崗位,使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從吸納就業的重要領域,轉變為排斥就業的主要領域。與此同時,我國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由于體制、政策和觀念等方面的約束,使得其發展水平滯后于工業化水平和經濟總發展水平,第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沒有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和吸納就業的主力軍。與世界上發展水平相當的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低于十個百分點,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服務業的差距更大(表6-13)。
表 6- 13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例的國際比較(2008年)
國家或地區 |
人均GNI(美元) |
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例(%) |
印度 |
1186.7 |
54 |
巴西 |
1401.3 |
65 |
美國 |
14572.9 |
77 |
日本 |
4869.1 |
69 |
法國 |
2695.6 |
78 |
中國 |
3888.1 |
40 |
全世界 |
4890 |
61 |
低收入國家 |
510.5 |
47 |
中收入國家 |
15123 |
53 |
高收入國家 |
42415 |
73 |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2010世界發展報告》,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
其次,就業的所有制結構矛盾。在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公有制經濟所占國家經濟總體的比重逐步減小,國有大中型企業大規模減員,而非公有制經濟成為國民經濟增長和吸納就業一個新的陣地。但是非公有制經濟、大量中小企業發展受多方面制度和政策方面約束,難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進一步加劇了就業的所有制矛盾。
第三,就業的區域性矛盾。我國資源型產業、傳統制造業及國有經濟在地域上的集中,而跨行政區域的就業又受到許多局限,形成就業的區域性矛盾。我國傳統制造業和國有經濟布局基本上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依托礦產資源的企業在地域上集中,形成傳統工業、國有企業的密集區。由于資源枯竭、傳統產業衰退,國有企業改革形成的資源性、結構性、體制性失業,集中在地區上形成突出的區域性矛盾,使這些地區的就業壓力大,引發一系社會問題。例如,遼寧、黑龍江、四川、重慶、湖北、陜西、內蒙古、寧夏等省份的就業壓力大,而浙江、福建、江蘇等省份的就業壓力相對較小。
圖 6- 19各地區城鎮失業率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10
第四,就業的素質矛盾。科技進步、技術更新、新興產業興起,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使素質科技和文化較低、或技術單一的勞動者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而失業或難以就業,與此同時,一些急需的專業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又不能滿足甚至后繼無人。據統計,在全國產業工人中,初級工占60%,中級工占35%,而高級工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工程技術人員則明顯不足 。大量失業和待業的人員中,主要是低技能和無技能者。
摘自《中國科學發展報告2011》,牛文元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