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對朝貿易商品
糧食不再唱主角
隨之變化的還有對朝貿易商品極大豐富。隨著全國各地源源不斷的商品涌入丹東市場,這些商品大多是朝鮮緊缺和急需的,由于價廉物美,能夠被朝鮮市場所接受。
“以前對方最需要的是糧食,現在部分糧食通過海運完成,過橋貿易的更多是機械、汽車、輪胎、家電等。”文老板認為,總的來說,對朝貿易商品在國內市場上算不得高端,但本身的技術含量也越來越高。過關貨物的總的趨勢,是從生活物資向生產物資變化。因為對方對商品的價格限制比較苛刻,所以包括廣東企業生產的售價低廉的小家電等,物美價廉,很受對方歡迎。
陳剛說,最近幾年,交易更加正規,通常是朝鮮客商在丹東境內付清款項,中方再用貨車送貨過橋。在他看來,受各種因素影響,公司間的貿易隨意性仍然很大,對從事邊貿的朝鮮客商而言,簽訂商業合同的法律約束力有待加強。
印象朝鮮
似不變的老照片
一座摩天輪,幾個大煙囪、塔吊以及少數房子——游客隔江遙望所見的就是這些。
“摩天輪的位置本來是朝鮮建的一個游樂園,可輪子已經快有20年沒轉過了。那兩個大煙囪,也有十幾年不冒煙了。”張明亮多年在江邊做旅游紀念品生意,在丹東生活了半輩子,在他看來,江南岸的景象就像一幅相框里的老照片,多年不曾變化。
如果不死心,游客還可以掏上30元購買一張門票,踏上鴨綠江斷橋,向對岸更近一步。天氣好時,甚至能憑肉眼看清對岸的樹木、公路和岸邊的漁網。
一到晚上,興致高漲的游客們便在鴨綠江的這一邊大啖便宜的海鮮和地道的朝鮮菜。
印象丹東
“趴趴房”變身商貿大廈
“十年前,江邊基本上都是小趴趴房(平房),就兩三層高,見不到更高的樓房。”指著車窗外不斷向后退的商貿大廈和高級酒店,司機小趙回憶當年,兒時記憶所及的樓房低矮灰暗,與現在氣派的樓宇相比,仿佛是兩個世界。
而一經街到三經街被當地人稱作“高麗街”,是丹東的朝鮮族聚居區,也是對朝邊貿公司的聚集地,很多地道的朝鮮風味飯店也分布在江邊。
如今,不管是在臨江,還是新老城區的中間地帶,遍布煥然一新的商品房小區,或者是塔吊林立的在建工地。很多丹東市民感同身受的是,近10年來,丹東的城市發展特別快。丹東,成為全國少有的既臨江又臨海的“江海城市”。
數據看中朝貿易
多年來,中國一直是朝鮮的主要貿易伙伴。朝鮮向中國進口商品主要有原油、機電產品和生活用品等,出口商品主要有鋼鐵、木材、礦產品、水產品等。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1999年的中朝貿易額是3.7億美元,2005年上升到15.8億美元,2008年則達到27.93億美元,其中中國出口20.3億美元,進口7.6億美元。目前,中朝貿易流通量的70%以上通過丹東口岸完成,這里是中朝貿易的晴雨表。
兩座橋見證邊貿現在與未來
鴨綠江水豐沛湍急,順流向南注入黃海,作為中朝界江,滔滔江水也見證了中朝貿易十多年來的巨變。
中朝友誼橋:連通現在
如今的中朝友誼橋,已經“服役”近70年,仍是中國丹東與朝鮮新義州陸路口岸的唯一通道。中朝友誼橋20噸以上的貨車無法通行,且只能單向通行,需定時變向,成了運輸瓶頸。
一個周末的上午,記者在橋頭看到,一列火車拖著四節車廂正沿橋軌緩緩駛向朝鮮,來往的車輛并不多。據介紹,周末的過境車輛極少,若在正常的工作日,每天約有300輛客貨車出入境(包括旅游客車),其中以中方車輛為主,朝方入境有80臺左右。而在不少老丹東人的印象中,上世紀90年代初,一度每天只有兩趟郵政車出入境,幾乎沒有貿易車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