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第三章 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基本任務
與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二五”自治區農業發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自治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關于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的一系列方針政策,按照“強基礎、保供給、促增收、惠民生”的基本思路,遵循現代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以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把加快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競爭力強的產業格局作為抓手,把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和產品質量、增加市場競爭能力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前提和必備條件,創新發展模式,提高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質量,按照“提高質量、增加效益、調優結構”的要求,大力推進糧食、棉花、特色農業、設施農業四大基地建設,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科技創新與推廣、加工轉化、市場開拓四大能力建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步伐,促進農業的區域化、標準化、產業化、機械化、市場化和服務社會化,確保農業不斷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自治區農業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我區農業發展的全局和長遠出發,高度重視發展特色農業和保護資源與環境的關系,合理有效地利用農業資源,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特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依靠科技進步的原則。圍繞特色農業資源開發與利用,開發、引進和應用優質高產、高效種植技術和特色農產品精加工、綜合技術,把傳統適用技術與高新技術結合起來,加強特色農業技術的普及與培訓工作。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原則。既要考慮區內市場,更要著眼區外、國外市場,立足多樣化、優質化市場需求,突出區域特色,選擇具有地方優勢、市場前景廣闊、生產潛力大的產品和產業,集中力量加快發展壯大。
——堅持以質取勝的原則。大力優化品種和品質結構,立足于全面提高優勢特色農產品質量,進一步提高產品的分級、包裝、儲藏、保鮮和加工水平。制定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完善檢測檢驗和監督體系,切實提高優勢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堅持發揮比較優勢的原則。發展優勢農產品要立足于開發整個產業,構建優勢產業群體,著眼于提高產業的競爭力。要按照產業化經營的思路,延伸產業鏈,推進產業升級,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帶和產業區。
三、基本任務
根據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十二五”時期,自治區農業發展要努力完成四大基本任務:
——確保糧棉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堅持“區內平衡,略有結余”的方針,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加快國家糧食安全后備基地建設,提高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適應市場需求和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需要,優化糧食生產結構和品種結構。立足做大做強棉花產業,合理調控生產布局,穩定棉花面積,挖掘潛力,提高單產,增加總產。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快農業向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方向發展,從數量和質量上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確保農業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提高糧食生產比較效益,加快發展設施農業和優勢特色農產品產業帶建設,擴大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加快推廣農業節本增效品種和技術,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突出抓好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進一步開辟農村內部就業和增收領域;不斷增強農民非農就業技能,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認真落實惠農補貼政策,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
——提高農業支撐保障能力。圍繞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要求,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推進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加強種子工程、植保工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工程、標準農田建設工程、高效節水工程、土壤肥料水體系建設工程、農村清潔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綜合執法能力建設,夯實農業基礎支保障展能力。
——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農業生產內涵挖潛的發展道路。大力推進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技術;適時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由基地建設向市場開拓轉型,大力提高現代農業市場開拓能力和農產品加工轉化能力,推動現代農業由生產型向市場經營型轉變、基地建設由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產業層次由農產品初級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型轉變,加快農業生產從數量型增長向效益型增長轉變。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開拓和外銷平臺建設,組織開展“農產品品牌名牌創建活動”,集中力量扶持區內企業創建名牌、品牌,形成一批有影響力、市場競爭力的國內外知名品牌,顯著提高外向型農業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