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意見,但也不敢提
“基層干部太難當了!”采訪中一位副鄉長發出如此感慨,“下來的都是領導,每天的接待除了精力上的透支,精神也始終處在焦慮之中。”一些干部認為,工作上干得再好,在接待應酬上不周到,也可能陰溝翻船。在哪里接、在哪里吃、是否一把手陪同、飯菜檔次等等這些細節成了接待是否成功的關鍵。由此,領導的喜好、口味等成了接待單位提前準備的“情報”。
“我有胃病,口袋經常揣著藥,但也得陪好,誰也得罪不起。”百色市某鄉鎮一位趙姓書記這樣感慨道。趙書記介紹,對上面的來人,除面上工作要做,主要靠接待。這點做不好,檢查、考核可能就通不過,尤其像計生、維穩、環評等都是一票否決。現在上面管事的“婆婆”太多,你要是接待不好,工作再出色,百姓再滿意,被那一票給否決了,就什么都黃了。
據了解,目前接待的經費主要由鄉鎮自籌,上級財政沒有專門的撥付,有些鄉鎮的財政情況本就很緊張,甚至負債嚴重,公務接待無疑更加重了基層負擔。所以提起公務接待,一些鄉鎮領導怨氣沖天卻又很無奈。他們說,有的檢查組講究檔次、規格,帶吃帶住帶玩,實在受不了。可你還不敢怠慢,要是接待不好,上面有意見,我們的日子更不好過。
公務接待如何走出困境
“公務接待中的種種不正之風,如果任其存在和發展,必將產生很大的危害。”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說,“首先,助長黨政機關的奢靡、鋪張和攀比之風,推高了行政成本,擠占了公共資金。其次,給一些人提供了貪腐的機會。再者,惡化干部群眾關系,使群眾對政府產生信任危機。”
事實上,早在2006年,中辦和國辦就聯合印發《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該規定明確:黨政機關不得違反規定到風景名勝區舉辦會議和活動,嚴禁以各種名義和方式變相旅游;接待單位不得以任何名義贈送禮金、有價證券和貴重禮品、紀念品等。這些規定可謂切中時弊,但在現實中很難做到令行禁止。
現實中,有的地方已經鼓起勇氣,開始打破“潛規則”。如四川巴中市白廟鄉,把迎來送往者的名單及消費賬目公布出來。而結果卻是,白廟鄉的做法叫好不叫座——因為業務經費開支全部公開,來白廟鄉的上級部門人員與以往相比減少了一半,鄉政府就當地水、電、路等問題向上爭取項目和資金,也少見回音。
有專家認為,如果公務接待全部納入預算,超過預算的公務接待一分都不能花。但問題是,如果不從上級部門入手,不遏制上面的人白玩、白吃、白拿,光打擊下級接待部門,恐怕效果不大。打破“潛規則”,對基層政府來說,就要冒得罪上級部門、單位的風險。當一個地方的發展過多受到條條塊塊行政權力掣肘時,它必然需要用“討好”這些權力的方式,為地方發展打開通道。
正如有基層干部所言,治理公務接待中的吃喝玩樂風,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必須進行綜合治理。目前首先要做的是,從上至下都要公開公務接待信息,打破“自我監督”的模式,加強監管敢于處罰。這樣,才能逐步推進問題的解決。半月談記者 王勉 鄧衛華(《半月談》2010年第1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