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三、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和平解放60年來,在中央人民政府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大力支持下,經過西藏各族人民艱苦奮斗,西藏實現了由封建農奴制度到社會主義制度、由封閉貧窮落后到開放富裕文明的兩大“歷史性跨越”,在各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政治建設成就斐然,社會制度實現歷史跨越
和平解放以來,西藏廢除了封建農奴制度,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建立了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制度。昔日的農奴和奴隸從此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不僅享有了平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而且享有了自主管理本地區、本民族事務的政治權利。在2007年舉行的西藏自治區、地(市)、縣、鄉(鎮)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中,參選率達到96.4%。經過直接和間接選舉產生的34000多名四級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占94%以上。在全國人大代表中,西藏自治區有20名代表,其中藏族公民12名,門巴族、珞巴族公民各1名。西藏各階層和各界人士還通過參與各級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參政議政,行使民主權利。現有多名西藏民族、宗教界人士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西藏委員會于1959年成立以來,歷屆委員中的絕大多數是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士。
民族區域自治在法制化的軌道上不斷推進。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先后制定了279件地方性法規和具有法規性質的決議、決定,內容涉及民主政治、經濟發展、文化教育、語言文字、人民司法、醫療衛生、文物保護、野生動植物和自然資源保護、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現已建立起以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為骨干的地方性自治法規體系,為維護西藏各族人民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權益,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這些法制建設成果具有鮮明的西藏地方特點,其中包括《西藏自治區立法條例》、《西藏自治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實施細則》、《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決定》、《關于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反對分裂活動的決議》、《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和《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等等。
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干部是西藏自治區干部的主體,是建設西藏、發展西藏的骨干力量。西藏自治區成立以來,歷任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均是藏族公民。全區干部隊伍中,藏族及其他少數民族占70.3%,其中縣鄉兩級主要領導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占81.6%。目前,西藏自治區專業技術人員達到5.4萬人,少數民族技術人員占76.8%左右。
(二)經濟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大幅改善
和平解放前,西藏經濟長期停滯不前,百業凋零,民不聊生。和平解放以來,西藏走上了跨越式發展的道路。為推動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中央政府根據西藏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制定了許多特殊優惠政策,涉及金融、財稅、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農牧業和農牧區、環保、教育、衛生、科技、文化、體育等各個方面,并在財力、物力、人力上給予大力支持和幫助。中央財政沒有從西藏拿走一分錢,反而不斷加大對西藏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1952-2010年中央對西藏的財力補助達3000億元,年均增長22.4%。60年來,中央對西藏的直接投資超過1600多億元,在不同時期相繼安排了43項、62項、117項、188項等一大批關系西藏長遠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工程項目,相繼建成了公路、鐵路、機場、通信、能源等一批重點基礎設施,極大地改善了西藏的基礎設施和人民生產生活條件。據統計,1994-2010年,對口援藏省市、中央國家機關及中央企業分6批共支援西藏經濟社會建設項目4393個,總投資133億元,共選派4742名優秀干部支援西藏。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全國各地支援下,西藏經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據統計,1959-2010年,西藏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751億元,年均增幅達到15%以上,其中1994-2010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2643億元,年均增幅達到20%以上。1951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僅有1.29億元,2010年達到507.4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11.8倍,年均增長8.3%。其中,1994年以來,西藏地區生產總值連續18年達到兩位數增長,年均增速達12%。“十一五”期間(2006年-2010年),西藏地區生產總值先后跨上300億元、400億元、500億元三大臺階。2010年,西藏自治區人均生產總值為17319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36.65億元,連續8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長。
現代工業從無到有,現已建立起一個包括能源、輕工、紡織、機械、采礦、建材、化工、制藥、食品加工、民族手工業、藏醫藥等20多個門類、富有西藏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工業總產值從1956年的0.014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75.61億元,年均增長14.1%。特色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甲瑪銅多金屬礦正式投產并在香港成功上市,拉薩青稞啤酒、5100礦泉水、甘露藏藥等一批特色產品打入國內外市場。旅游業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接待游客685.14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71.4億元,正向著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發展。
能源、交通等基礎產業蓬勃興起。和平解放前,西藏僅有一座125千瓦、只供少數上層貴族享受的小電站,而今已形成以水電為主,地熱、風能、太陽能等多能互補的新興能源體系。2010年,西藏電力裝機總容量達到97.4萬千瓦,用電人口覆蓋率達到82%以上。青藏直流聯網工程開工建設,即將結束西藏電力孤網運行的歷史。和平解放前西藏沒有一條公路,現在已初步建立起以公路、鐵路、航空、管道為主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西藏所有鄉鎮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通車里程達到5.82萬公里。墨脫公路嘎隆拉隧道勝利貫通,即將結束全國唯一不通公路縣的歷史。青藏鐵路建成通車,結束了西藏沒有鐵路的歷史。拉薩貢嘎機場助航燈光工程投入使用,林芝米林機場、阿里昆莎機場、日喀則和平機場建成通航,結束了西藏無夜航和支線航空單一的歷史。目前,西藏已初步形成了以拉薩貢嘎機場為干線,以昌都邦達、林芝米林、阿里昆莎、日喀則和平機場為支線的機場布局,開通了22條國際國內航線。舊西藏通訊是人背畜馱、驛站式傳遞,今天,西藏已邁入信息化時代,建立起以光纜、衛星、網絡為骨干的現代通訊網絡體系,基本實現鄉鄉通寬帶、村村通電話。
舊西藏農牧業基本靠天吃飯、靠天養畜,如今農牧業現代化程度大幅提高。西藏第一產業增加值由1959年的1.2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68.13億元,年均增長4.8%。糧食產量由1959年的18.29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92萬噸;糧食平均畝產量由1959年的91公斤提高到2008年的357.4公斤;年末牲畜存欄數由1959年的956萬頭(只、匹)增加到2010年的2321萬頭(只、匹)。
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沒有自己的住房,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60年來,西藏各族人民的生活條件不斷改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1年,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不到3平方米;2010年末,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4.72平方米。2006年開始,西藏實施以安居工程為突破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后使27.48萬戶、140.21萬農牧民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新房,人均居住面積增加到24平方米,實現了讓全區所有住房條件較差的農牧民住上安居新房的目標。同時,西藏整體推進農牧區水、電、路、訊、氣、廣播電視、郵政和優美環境綜合建設,農牧區面貌發生歷史性變化。目前,鄉鎮通郵率、鄉鎮通公路率和行政村通公路率分別達到85.7%、99.7%、81.2%,累計解決153.2萬農牧民的安全飲水問題,農牧區碘鹽覆蓋率達91.2%。2010年,西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138.7元,連續8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14980元。隨著人民生活逐步富裕,消費結構開始多樣化,冰箱、彩電、電腦、洗衣機、摩托車、手機等消費品進入了尋常百姓家。西藏每百戶農村居民家庭擁有彩色電視機73.45臺、移動電話52.64部、生活用汽車3.98輛,其中拉薩市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家用電腦63臺、移動電話182部、家用轎車32輛。廣播、電視、通信、互聯網等現代信息傳遞手段,與全國乃至世界同步發展,已經進入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三)社會建設全面進步,各項事業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
舊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寺院壟斷著教育,僅有極少數僧官學校,絕大多數學生是貴族子弟,廣大農奴和奴隸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適齡兒童入學率不到2%,青壯年文盲率高達95%,現代科技更是一片空白。1951年至2010年,國家累計投入西藏教育經費407.3億元,有力地推動西藏教育事業發展。如今,西藏已經建立起一個涵蓋幼兒教育、小學教育、中學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現代教育體系。2010年,西藏擁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6所,各級中學122所,小學872所,各類在校學生達50多萬人。內地西藏班在校生總數2萬余人;在內地12省市42所學校開辦中職班。目前,西藏適齡兒童入學率、初中入學率、高中入學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9.2%、98.2%、60.1%和23.4%,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1.2%,15周歲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達到7.3年。國家對農牧民子女和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實行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三包”政策,涵蓋學前、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目前,“三包”經費年補助標準達到2000元。科技事業從無到有,迅速發展。2010年,西藏共有各類獨立科研院所34所、民營科研機構9所、農牧技術推廣機構140個,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2107人,完成國家及自治區重點科技項目3253項。經濟發展中的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其中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對農牧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0%。
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健全。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設備簡陋、規模很小的官辦藏醫機構和少量私人診所,從醫人員不足百人。2010年末,西藏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52個,床位8838張,衛生技術人員9983人。以政府投入為主導,家庭賬戶、大病統籌和醫療救助相結合的農牧區醫療制度全面建立,以拉薩為中心、遍布城鄉的醫療衛生網建立起來,實現了鄉鄉有衛生院、村村有衛生室。人民的健康水平顯著提高。孕產婦死亡率由1959年的5000/10萬人下降到174.78/10萬人,嬰幼兒死亡率由和平解放前的430‰下降到20.69‰,人均預期壽命從35.5歲提高到67歲。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西藏人口由和平解放前100萬增加到現在的300.22萬人,其中藏族人口271.64萬人,占90.48%。
以養老、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五大保險為主體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建立。自2009年11月開展新農保工作以來,截至2010年底,73個縣(市、區)全部納入新農保試點范圍,累計向年滿60周歲及以上農牧區居民發放基礎養老金7631.55萬元;企業退休人員人均養老保險待遇達到每月2439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達到75.1%。2010年年度醫療費最高報銷額度達到13萬元,是西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80元的8.7倍。參加社會保險總人數達到166.23萬人,兌現各項社會保險待遇17.32億元。城鎮就業總人數達到52.7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