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首先,經濟現代化的定義。
經濟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經濟領域的現代化。
經濟現代化的內涵:經濟現代化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經濟領域的一種前沿變化和國際競爭,它包括現代經濟的形成、發展、轉型和國際互動,經濟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經濟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國際分化和國家分層等。
經濟現代化的外延:經濟現代化包括世界、國家和地區經濟的現代化,包括經濟行為、經濟結構、經濟制度和觀念的現代化,包括經濟供給、經濟流通、經濟分配、經濟需求和經濟環境的現代化,包括農業等經濟部門的現代化和經濟現代化的時空分布變化等。
一般而言,經濟現代化指經濟變遷的世界前沿和達到世界前沿的行為和過程,它包括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兩次轉變、經濟效率和人均收入的持續提高、經濟福利、經濟公平、國家經濟地位和國際經濟體系的變化等。國家是經濟現代化研究和實踐的基本單元,世界是經濟現代化的國際舞臺,地區經濟現代化是國家經濟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并受國家經濟現代化的制約。
經濟現代化是經濟領域的一種變化。很顯然,并非所有的經濟變化都屬于經濟現代化。一般而言,有利于生產力提高、社會進步和人的發展的經濟變化,才屬于經濟現代化。
一般而言,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和經濟進步,經濟現代化是經濟發展、經濟轉型、國際經濟競爭和國際地位變化的交集。國際經濟地位的變化包括四種情況:保持世界經濟的先進水平、與世界經濟先進水平的差距縮小、不變或擴大。
其次,經濟現代化的過程。
經濟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和全球的過程,包括生產模式、核心技術、主導產業、經濟行為、經濟結構、經濟制度和觀念的變化。在18~21世紀期間,經濟現代化的前沿軌跡分為第一次和第二次經濟現代化兩個階段。第一次經濟現代化包括三次浪潮,第二次經濟現代化將包括三次浪潮。兩次經濟現代化有不同內涵和特點(表2-77)。
第一次經濟現代化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自給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過程及其深刻變化,它包括從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土地經濟向資本經濟、自然經濟向技術經濟、分散經濟向集中經濟、地區經濟向國民經濟的轉變等。它的特點包括工業化、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專業化、標準化、集中化、規模化、市場化和非農業化等。
第二次經濟現代化是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物質經濟向生態經濟的轉型過程及其深刻變化,它包括從產品經濟向服務經濟、資本經濟向信息經濟、實體經濟向虛擬經濟、規模經濟向創新經濟、效率經濟向效益經濟、國民經濟向世界經濟的轉變等。它的特點目前包括知識化、信息化、服務化、智能化、分散化、生態化、綠色化、非物質化、全球化和非工業化等。
如果說,第一次經濟現代化是初級經濟現代化,是從傳統經濟向初級現代經濟的轉變;那么,第二次經濟現代化是高級經濟現代化,是從初級現代經濟向高級現代經濟的轉變;兩次經濟現代化的協調發展是綜合經濟現代化;22世紀經濟現代化還會有新變化。
經濟現代化過程具有12個特點:革命的、長期的、復雜的、不平衡的、局部可逆的、動態的、全球的、進步的、有風險的、非完全自發的、經濟效率分化、經濟結構趨同等。
經濟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遵循現代化的10個基本原則(表2-12)。
其三,經濟現代化的結果。
20世紀50年代以來,經濟現代化的結果與目標是相關的,相關性是逐步形成和加強的。
經濟現代化的結果包括經濟現代性、特色性、多樣性和副作用的形成;不同國家經濟現代化的結果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兩次經濟現代化的結果是不同的。
在世界經濟層面,經濟現代化的結果表現在六個方面。一是兩次經濟革命和兩次經濟轉型的完成,二是經濟效率和人均收入的增長,三是經濟福利和公平的改善,四是國際經濟效率差距的擴大和經濟結構差別的縮小,五是世界經濟中心的遷移,六是國際經濟體系變化。前三個方面適合于國家和地區經濟現代化,后者還包括國際經濟地位的變化。
在經濟現代化過程中,一部分國家達到和保持世界經濟先進水平,成為經濟發達國家,其他國家是經濟發展中國家,兩類國家之間可以流動。一般而言,經濟發達國家大約占20%左右,經濟發展中國家大約占80%左右;在50年內,經濟發達國家降級為發展中國家的國家的概率在10%左右,經濟發展中國家升級為發達國家的概率約在5%左右;兩類國家處于動態平衡中。
國家經濟現代化的目標包括:完成第一次經濟現代化,完成第二次經濟現代化,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經濟的先進水平,成為經濟發達國家或縮小國際經濟差距。
其四,經濟現代化的動力。
經濟現代化的動力需要從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動力因素和動力機理。
經濟現代化的動力因素包括創新、交流、競爭、適應、國家利益和市場需求,包括經濟增長、需求變化、全球化和合理預期,包括知識資本、社會資本、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生態意識、知識消費的增長、經濟結構的變化和企業家精神等。
動力模型包括:創新驅動、三新驅動、雙輪驅動、聯合作用、四步超循環、經濟復合互動、創新擴散、創新溢出、競爭驅動和生產力函數等(表2-16)。
在不同層次、不同國家和不同階段,經濟現代化的動力有所不同。
現代化一般理論的動力模型基本適用經濟現代化。
其五,經濟現代化的模式。
在21世紀經濟現代化大致有三條基本路徑(圖2-61)。第一次經濟現代化路徑對應工業化模式等;第二次經濟現代化路徑對應信息經濟模式、生態經濟模式、生物經濟模式和體驗經濟模式等;綜合經濟現代化路徑對應新型工業化模式,包括工業化、非工業化、知識化、信息化和生態化的協調發展等。在不同模式里,還有許多的亞模式。
一般而言,經濟現代化的過程、結果、動力和模式等,都可以從世界、國家和地區層面進行分析,不同層面的內容和特點有所不同。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提出了廣義經濟現代化的經濟時間表、周期表、坐標系和路徑圖,經濟現代化的概念模型、數量模型、目標模型和動力模型,討論了廣義經濟現代化理論的分段理論,包括第二次經濟現代化和綜合經濟現代化等,還討論了國民經濟現代化的方法。
其六,第二次經濟現代化。
第二次經濟現代化是經濟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領域發生的一種前沿變化,它包括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物質經濟向生態經濟的轉變,包括經濟效益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經濟福利與公平的改善、國際經濟分化和國際經濟體系變化等。
第二次經濟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歷史過程,包括經濟發展、經濟轉型、國際經濟競爭和國家經濟地位變化,包括生產模式、核心技術、主導產業、基本結構、基本制度和基本觀念等的知識化和綠色化等。相對于工業經濟,知識經濟是一種新經濟形態,具有許多新特點(表2-78)。
其七,綜合經濟現代化。
綜合經濟現代化是21世紀廣義經濟現代化的一條基本路徑,它包括兩次經濟轉型(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的聯動和持續向知識經濟轉變,包括國民經濟的工業化、非工業化、知識化、信息化、綠色化和全球化的協調發展、并持續向知識化和綠色化的轉移,包括經濟效率和人均收入的增長、經濟福利與公平的改善、國際經濟競爭和國際經濟地位變化。
綜合經濟現代化是兩次經濟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并持續向第二經濟現代化轉型的歷史過程,它包括生產模式、核心技術、主導產業、經濟結構、經濟制度和觀念的變化,包括追趕和達到世界經濟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綜合經濟現代化包括新型工業化與信息化、非工業化與知識化、知識化與綠色化并重等三階段,它的目標是迎頭趕上經濟現代化的世界先進水平。實現綜合經濟現代化的標志是經濟效率、經濟福利和經濟制度等達到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
(摘自: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1》 何傳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