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地區有兩種理解:跨國地區指世界不同區域,國內地區指國內不同區域。在本節里,地區現代化指國內地區現代化,它包括世界范圍的地區現代化、國家范圍的地區現代化和單個地區的地區現代化(圖2-59)。地區現代化是現代化現象的一種表現形式和一個分析層次。一般而言,地區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它既是相對獨立的,又受國家現代化的制約。
1、地區現代化的客觀事實
《中國現代化報告2004:地區現代化之路》分析了20世紀世界18個國家171個地區發展的歷史統計數據,引用了科學家們的大量分析結果,歸納了地區現代化的一些基本事實和分領域的事實。
(1)地區現代化的基本事實
首先,地區現代化是客觀存在的。在18個國家171個地區的發展過程中,地區經濟差距的收斂和發散,地區發展水平的趨同和趨異,地區相對水平的追趕和退步等現象,普遍存在。地區相對水平的變化包括:先進更先進、先進保先進、后進趕先進、先進退步為后進、后進仍然為后進等現象。這些與國家現代化現象是基本一致的。
其次,地區現代化遵循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在18個國家的地區現代化過程中,第一次現代化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第二次現代化的知識化和信息化等現代化的基本規律,都被地區歷史統計數據和學者們的分析所驗證。地區現代化包括政治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的主體是國家,地區的政治現代化是由國家政治決定的,盡管地區也可以進行政治制度創新。顯然,沒有政治現代化,就沒有全面的國家現代化和地區現代化。
其三,地區現代化不是地區所在國的國家現代化的簡單“縮小”。地區是國家的組成部分,地區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地區現代化的平均水平,大致等于國家的現代化水平。但是,國家內部地區現代化的模式和道路具有多樣性,例如,美國50個州和195個縣的現代化,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等方面,與美國國家現代化有很多不同。
其四,地區現代化過程中的地區互動和相互依存。地區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地區現代化水平比較高的地區,可以將現代化成果輻射和擴散到現代化水平比較低的地區;同時,可以從現代化水平較低的地區吸取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包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物質資源),還可能向后者轉嫁現代化的一些負面因素(如污染產業等),導致地區差距擴大。地區之間的經濟和人口流動,國家干預,例如國家可以通過財政和政策杠桿(轉移支付和優惠政策等)調節,可以促進地區間的協同發展。
其五,地區現代化與地區基礎能力的關系緊密。例如,歐盟地區現代化過程中比較成功的地區都具有如下特點(Cuadrado-Roura 2001):
其六,地區現代化具有不平衡性。從18個國家地區現代化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看,不同國家的地區現代化存在很大差距。發達國家的地區差距小于發展中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國家的地區差距小于處于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
發達國家的地區現代化,經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現代化兩個階段。在地區第一次現代化過程中,工業化、城市化、“非農業化”和普及免費義務教育等是基本內容,美國地區經濟相對差距的變化是從擴大到縮小,絕對差距在擴大;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變化是從擴大到縮小。在地區第二次現代化過程中,知識化、信息化、非工業化、“非城市化”(郊區化等)和普及高等教育等是基本內容,美國地區經濟相對差距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縮小的趨勢結束了,出現波動和擴大的趨勢。發展中國家的地區現代化,正處于第一次現代化過程中,工業化和城市化仍然是主體內容,同時也受到信息化的影響。
(2)地區現代化的經濟事實
在經濟領域,地區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具有基本相同的規律,又有一些不同特點。而且,一級經濟和行政地區(相當于中國的省級地區)和二級行政地區(相當于中國的縣)的經濟現代化的內容和特點也有一些差別,需要區別對待。
首先,同國家經濟現代化一樣,地區經濟現代化的基本特征是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地區人均GDP和地區勞動生產率(GDP/工作小時)等在穩步上升。
其次,如果把農業比例下降簡稱為“非農業化”,那么,在國家和一級地區,“非農業化”是經濟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在二級行政地區,“非農業化”不是絕對的。
發達國家一級經濟和行政地區,農業增加值比例和農業勞動力比例下降到2%左右;在發達國家如美國二級行政地區(縣級地區),農業增加值比例和農業勞動力比例具有下降的趨勢,但是,農業增加值比例與現代化水平的相關性不明顯(事實上與國家農業政策關系緊密),農業勞動力比例仍然與現代化水平,有一定的負相關性。
美國二級行政地區農業比例的地區差別非常大。例如,2000年,美國3個州195個縣中,有6個縣農業勞動力比例低于1%(其中,1個縣農業勞動力比例為0%),19個縣農業勞動力比例超過20%;42個縣農業增加值比例低于1%(其中,2個縣農業增加值比例為0%,16個縣農業增加值比例為負值),10個縣農業增加值比例超過20%。
其三,地區工業比例從上升到下降,經歷工業化和非工業化兩個階段;有些地區在工業化沒有完成的時候,就進入非工業化階段。
發達國家的經濟現代化在完成工業化后,才進入非工業化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些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沒有全面完成的時候,就出現工業增加值比例下降,工業勞動力比例上下波動甚至下降的現象,已經具有非工業化的部分特點。這說明,發達國家的非工業化轉型已經對發展中國家產生巨大影響。
在美國一級經濟和行政地區,部分地區經歷了典型的工業化和非工業化兩個階段,部分地區在工業化中期(工業比重達到30%左右)就向非工業化轉型,部分地區在“工業化早期”(工業比重在20%以下)就向非工業化轉型,但它們已經完成“非農業化”。
在美國二級行政地區,從工業化向非工業化的轉型是發展趨勢,但是,地區間差別非常大。例如,2000年,美國3個州195個縣中,13個縣工業勞動力比例低于10%(其中,2個縣工業勞動力比例為0),8個縣工業勞動力比例超過40%;9個縣工業增加值比例低于10%(其中,2個縣工業增加值比例為0%),12個縣工業增加值比例超過50%。
其四,如果把服務業比例大幅度提高稱為經濟服務化,那么,地區經濟服務化是必然的。在國家和一級地區,服務業比例上升和比例趨同。在美國二級行政地區,服務業比例上升和趨同,但地區差別非常大。2000年,美國3個州195個縣中,19個縣服務業勞動力比例超過80%(其中2個縣服務業勞動力比例超過90%),9個縣服務業勞動力比例低于50%;26個縣服務業增加值比例超過80%(其中4個縣服務業增加值比例超過90%),24個縣服務業增加值比例低于50%(其中3個縣服務業增加值比例低于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