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2014年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全文)

2014年03月04日14:41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動漫節 科學發展觀 構建和諧 城市軟實力 行政效能建設 城市綜合體 專業養老 農村生活污水

——2014年2月10日在杭州市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杭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長張鴻銘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頻發的自然災害,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積極應對各種困難挑戰,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43.52億元,增長8.0%;地方財政收入945.20億元,增長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31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8923元,分別增長10.1%和11.2%;城鎮登記失業率1.8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5%;人口自然增長率4.73‰;減排指標完成上級下達任務。

(一)抓投資,擴需求,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有效投資持續擴大。全市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263.87億元,增長14.5%,其中重點建設項目投資1190億元,占27.9%。完成基礎設施投資852.47億元,增長9.5%。完成工業投資910.46億元,增長6.9%。完成民間投資2275.21億元,增長10.5%。新增建設用地4.78萬畝,消化批而未供土地6.72萬畝。消費水平穩步提升。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31.17億元,增長13.0%。實現網絡零售額1524.12億元,增長68.8%。首發杭州通·旅游消費卡10萬張,開展促消費活動258項。武林商圈獲“中國最具競爭力中央商務區”稱號。國家電子商務產品監測中心落戶杭州。成功舉辦西湖國際博覽會、國際動漫節、文化博覽會,榮獲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會展城市、最受歡迎國際會獎旅游城市等榮譽。開放型經濟穩中向好。全市實際到位外資52.76億美元,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引進世界500強投資項目15個,投資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131個。新批對外投資項目129個,境外投資27.27億美元,增長2.8倍。實現市屬出口384.16億美元,增長10.4%。離岸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額35.64億美元,增長20.1%。啟動國家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工作。到位內資860.60億元,增長10.5%,其中浙商回歸到位資金480.19億元,投資5億元以上項目25個。加強長三角區域合作。完成援疆援藏等對口支援和山海協作任務。繼續推進外事、港澳、臺僑等工作。

(二)抓創新,重質量,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創新活力不斷增強。加快推進國家科技金融試點城市、知識產權示范城市、質量強市示范城市建設。實施69個市重大科技創新項目,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23家。杭州高新區位列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第六名,首次進入第一方陣。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全國國家級開發區綜合考評中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全市高新技術產業銷售產值3895.88億元,占規上工業銷售產值比重達28.9%。規上工業新產品產值率為28.2%,創歷史新高。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預計2.95%。發明專利授權量4915件,保持省會城市第一。繼續實施“115”引智計劃,新增“國千”人選13名、“省千”人選58名,市“521”計劃人選30名、團隊2個。十大產業引領發展。實施重點產業創新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十大產業實現增加值3908.74億元,增長12.1%,占GDP比重達46.9%。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3.2:43.9:52.9。國稅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列省會城市第二。電子商務、信息軟件、文化創意、物聯網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5.7%、23.5%、18.0%和15.8%。文化創意、金融服務、信息軟件、旅游休閑、電子商務等成為杭州新的優勢產業。建立首個“兩岸文創產業合作實驗區”,運河、西湖國家級廣告產業園加快推進。新引進重點金融服務機構12家,境外上市企業4家,浙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14家。杭州銀行設立國內首家文創金融專業支行。傳統優勢產業加快提升。深入實施“四換三名”工程。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業230家,騰出用地2055畝,騰出用能指標46萬噸標煤。實施“機器換人”重點技改項目199個,認定“機器換人”示范企業40家。完成舊廠區改造建筑面積863.65萬平方米,盤活存量土地17449畝。25家企業入選中國企業500強,30家企業入選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53家企業入選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保持全國第一。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工業技改投入737.31億元,占工業投資比重達81.0%。完成“個轉企”13114家、“無轉有”19789家、“小升規”1139家。現代農業穩步發展。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99.76億元,增長4.0%。十大農業主導產業產值334.0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83.6%。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5萬畝。建設高標準農田33萬畝,墾造耕地2萬畝。深入推進農業“兩區”建設,新建各級糧食生產功能區201個,通過省級驗收現代農業園區達48個。設施農業達55萬畝。新增“菜籃子”基地66個,主要農產品自給率達56.5%。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55家,新增家庭農場551家,新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640家。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業“三品”認證率達55.2%。

(三)抓統籌,優功能,城鄉建設不斷發展

基礎設施加快建設。鐵路東站樞紐投入使用,杭寧、杭甬客專開通運行。地鐵2號線東南段全線貫通,1號線下沙延伸段和4號線首通段5個車站主體工程完工。地鐵二期建設規劃獲批。整治和建設延安路、同協路、沿江大道等城市主次干道130條,打通斷頭路13條。建成德勝高架、彩虹大道(濱江段)等快速路和錢江通道,之江大橋投入使用。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變電容量316.6萬千伏安。開發利用地下空間775萬平方米。城西污水處理廠(一期)建成,閑林水庫大壩主體工程完工。杭甬運河(杭州段)全線貫通。城市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開展“貼心城管”行動,推進智慧城管建設,城市“潔化、綠化、亮化、序化”水平繼續提升。榮獲“最佳中國形象城市”稱號。強勢推進城鄉“三改一拆”,超額完成省下達任務。地鐵1號線日均運送乘客達32萬人次。新增優化公交線路49條,建成公交專用道50公里,新增公交車512輛,主城區公交分擔率提高3.2個百分點。新增停車泊位59852個,開工建設公共停車泊位15253個。完善智能交通控制系統,實行路口300米機動車嚴管等措施,治理交通擁堵點28個。鎮村建設加快推進。深入推進擴權強鎮,實施中心鎮“雙千工程”。實施大企業大集團與中心鎮合作項目19個,總投資110.3億元。建成農村文化禮堂148個。創建中心村193個、美麗鄉村精品村62個、風情小鎮8個、精品線路14條、精品區塊7個。全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現場會在桐廬召開。新增中心鎮小貸公司6家、村鎮銀行2家。改造農村住房3.08萬戶,下山移民4692人。余杭區塘棲鎮獲省級小城鎮試點考核第一。城鄉統籌成效明顯。“全面西進”步伐加快,縣(市)經濟實力得到提升。五縣(市)GDP、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出口增幅分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8、7.3、2.7、2.9個百分點,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實施區縣(市)協作項目126個,到位協作資金3.6億元,落實“聯鄉結村”幫扶資金1.42億元。改造提升農家小型標準超市693家,“萬村千鄉”工程實現全覆蓋。市屬醫院托管縣(市)級醫院9家。新組建中心鄉鎮學校(幼兒園)互助共同體112個,覆蓋率達98.6%。

(四)抓保障,強服務,民生事業不斷提升

民生保障不斷完善。圓滿完成為民十件實事。全市城鎮新增就業23.19萬人,幫助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3.13萬人。新增大學生創業企業1381家。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637.10萬人、822.28萬人和316.36萬人。獲評全國首批電子社保示范城市。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3.6萬套,竣工3.9萬套。有序推動經濟適用房上市交易與回購工作,實現廉租房和公共租賃房并軌運行。市第三福利院建成啟用。全市新增養老床位7028張,培訓專業養老護理員1963名。主城區基本實現居家“智慧養老”15分鐘服務圈。繼續推進農村“三位一體”養老服務。市區農村和城鎮低保標準統一提高到588元/人月,五縣(市)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336元/人月以上。“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第一。社會事業加快建設。優質學前教育、高中教育覆蓋率分別達到74.5%、84.4%。上城、建德等9個區、縣(市)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23.75萬名。新建改擴建幼兒園111所、省級示范職業學校4所,啟用杭師大倉前校區(一期)。市屬職業院校建設扎實推進。大力推進健康城市建設,濱江醫院和下沙醫院建成啟用,96%以上基層醫療機構實現一體化管理。醫療診間付費結算被評為全國十大最具影響力醫改新舉措。城鄉愛國衛生運動繼續在全國保持領先。浙江音樂學院加快建設,奧體博覽中心主體結頂。世界文化大會、太湖文化論壇在杭舉行。良渚古城遺址入選“世界十大田野考古發現”。群眾文化體育事業穩步推進,競技體育全國排名第三。民族宗教、紅十字、婦女兒童、慈善等事業健康發展。社會管理取得實效。開展“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市”創建工作,全市登記注冊和備案社會組織共16615家,初步建立四級社會組織服務平臺網絡。推進網格化管理,完善大調解機制,成功調解各類矛盾糾紛8.6萬件。構建防欠薪工作長效機制,勞動關系和諧指數連續3年全省第一。繼續實施律師進社區進農村活動。全力做好禽流感、高溫干旱和臺風帶來的洪澇災害等防控工作,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食品藥品重大安全事故零發生,地質災害連續3年零死亡,安全生產主要事故指標連續10年負增長。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杭州”建設取得新成效。全國紀念“楓橋經驗”50周年現場會在杭召開。杭州“最美現象”先進經驗報告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五)抓重點,建機制,環境保護穩步推進

生態建設有序開展。深入實施“美麗杭州”建設“九大行動”及51項重點任務。中國生態文明論壇在杭召開。余杭區、江干區分別通過國家級生態區驗收和技術核查。新增國家級生態鄉鎮(街道)13個、市級生態(文明)村105個。建成“三江兩岸”沿江生態景觀帶75公里,完成綠化150萬平方米,累計建成綠道211公里。“四邊三化”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城區新增綠化面積424萬平方米。西湖長橋溪水生態修復工程榮獲聯合國人居署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環境治理力度加大。“清水治污”全面啟動,建設污水管網190.41公里,新增截污量3.14萬噸/日。整治黑臭城市河道53.8公里。地表水市控以上斷面達標率為87.2%。啟動錢塘江原水異味應急處理機制,加大自來水深度處理力度,全力排查污染物質。制定實施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啟用加氣站2座,汽油油品提升到國Ⅳ標準。主城區基本建成“無燃煤區”。持續開展垃圾清潔直運,垃圾分類工作國內領先。節能減排扎實推進。開展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試點。推進“十城千輛”等工程,投入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2793輛,其中新能源汽車1674輛。整治制革、印染、造紙等高污染排放企業379家,其中關停造紙企業105家。完成減排項目326個,脫硝改造84臺熱電鍋爐和15條水泥熟料生產線。淘汰黃標車31170輛,查處高污染車輛4352輛次。成立市排污權交易中心,13家企業開展排污權交易。單位GDP能耗預計下降3.5%。

(六)抓改革,提效能,政府建設不斷加強

依法行政水平不斷提高。認真落實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積極支持市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職能。提交地方法規草案4件,制定和修改市政府規章5件。承辦市人大代表建議620件、市政協提案677件,滿意率分別為99.4%、99.6%。市人大8件重點建議、市政協3件全會建議案和8件重點提案全部按時辦結。行政效能建設取得實效。加快“兩集中、兩到位”職能整合,審批職能歸并率達100%。精簡行政許可事項108項、非行政許可事項330項,減少51.2%。推進投資項目審批流程改革,加強中介機構管理,壓縮審批時間30%。代辦審批項目3863個,重點項目代辦服務實現全覆蓋。全面建成四級行政(便民)服務中心。“市民之家”受理各類事項276萬件,滿意率達99.99%。上城區“政府管理與公共服務標準化”項目獲“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廉政和作風建設扎實推進。扎實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大力整治“四風”問題。深化政府部門綜合考評,開展“效能亮劍”、公述民評等活動。做好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負責人審計工作。落實“八項規定”,市級行政事業單位會議活動減少32.7%,文件減少18.5%,“三公”經費下降24.6%。開展對重點工程項目綜合監督,節約資金2341萬元。加大執法監察和執紀辦案力度,避免和挽回經濟損失1.8億元。

過去一年,我們扎實推進國防、民兵預備役、人防、打私、防震減災和機關事務工作,積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僑聯、殘聯、科協等開展工作。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的結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奮斗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駐杭單位和省級部門、駐杭部隊和武警官兵,向關心支持杭州建設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華人華僑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感謝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杭州發展仍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去年我市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節能、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等指標低于預期目標。經濟轉型升級不快,創新驅動能力不足,缺少產業類大項目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空間、資源、環境剛性約束加大,副城組團承接能力不強,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不高,節能減排壓力加大;城市交通擁堵加劇,大氣霧霾天數增加,河道水質改善不快,環境質量還不盡人意;就業、養老、教育、醫療等民生保障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存在較大差距;城鄉區域發展還不平衡,低收入農戶增收有待加快;城市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滯后,應急救援能力有待加強;社會治理能力和城市管理精細化、科學化水平有待提高。

我們還清醒地看到,政府自身建設還有待加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還不同程度存在。少數干部存在驕傲自滿、不思進取等思想。有的部門執行力不強,主動配合不夠。部分工作人員作風不實,深入基層不多,聯系群眾不夠,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解決不力。一些領域消極腐敗現象仍然存在。對于這些問題,我們要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1   2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