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月5日在漳州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
漳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長檀云坤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漳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市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13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的部署,全力推進工業化提速、城鎮化提升、現代農業提效,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市第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全部完成。
初步統計,全市生產總值2229億元,增長1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25億元,增長16%;公共財政總收入237.8億元,增長15.7%,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154.9億元,增長17.6%;規模工業增加值890億元,增長15.5%;外貿出口70億美元,增長6.2%;實際利用外資9.45億美元,增長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0億元,增長12.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46元,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0元,增長11%;城鎮登記失業率1.99%;人口自然增長率8.08‰;節能減排“十二五”中期考核任務基本完成。
一年來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積極調結構促轉型,產業升級步伐加快。三次產業結構由15.9∶47.9∶36.2調整為15.4∶49.1∶35.5。一產鞏固提升。新增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1個、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個、設施農業8.9萬畝、無公害農產品60個、綠色和有機產品10個、地理標志商標11個。省級農民創業園、示范基地覆蓋所有縣(市、區)。漳州被授予“中國石斑魚之都”,詔安榮獲“中國海峽硒都”稱號,東山成為全國唯一出口海捕水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海峽花卉集散中心建成投入運營,“海峽兩岸新型農民交流培訓基地”正式掛牌運作。完成植樹造林48.8萬畝、水土流失治理40.8萬畝。水利投資24.8億元,長泰枋洋水利樞紐、古雷區域引水工程等17個重大水利項目加快建設。二產擴量提質。工業“千百工程”項目完成投資735億元,增長16.7%;技改投資330億元,增長29.9%。新增規模工業企業143家,位居全省第1。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6家,高新技術企業產值830億元。漳州國家高新區正式獲國務院批復,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四連冠,入選“中歐綠色智慧城市合作中方試點城市”,成功舉辦首屆海峽兩岸工業設計科技創新大賽、首屆中國鐘表設計大賽。鐘表基地入選國家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金都海洋生物產業園被認定為“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海洋產業增加值489.5億元,增長18.3%。三產發展提速。海峽兩岸農產品物流城投入使用。“水仙花鄉”網站平臺上線運行。漳州名優產品(昆明)展洽會、漳州味(福州)食品展銷與訂貨會等活動成功舉辦,產品市場進一步拓展。新增限額以上商貿流通企業235家。旅游總收入165億元,增長16%,新增4A級景區1家。漳浦獲評“國家優秀旅游縣”,南靖入選“中國旅游競爭力百強縣”,云霄獲評“中國溫泉之鄉”。
(二)突出抓競賽打戰役,發展后勁明顯增強。“五大戰役”、“十項競賽”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重大項目建設方面。全市在建投資超百億元項目5個、超十億元項目104個。福欣特鋼一期和聯盛紙業第7條生產線正式投產,旗濱玻璃第7、8條生產線點火。古雷石化啟動項目即將投產,古雷新港城首期安置房建成交付,總投資150億元的海濱城當年簽約當年開工。古雷1600萬噸煉化一體化、漳州LNG、漳州核電獲準開展前期工作。基礎設施方面。交通基礎設施完成投資146.5億元,增長7.1%。廈深鐵路漳州段、廈漳跨海大橋和4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新增高速公路里程204公里、農村水泥路472公里,改造危病橋40座。電力建設完成投資20.1億元,增長27%。
(三)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城鄉建設一體推進。《漳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2-2030)》、《漳州(古雷-南太武)濱海新區發展規劃》以及13項專項規劃編制完成。新改擴建城市道路112公里,新增公園5個、綠道40公里、供水管網21公里、污水管網12公里、垃圾中轉站3座。蒲姜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點火調試。開展“公共交通建設年”活動,實施交通秩序大整頓,新投放新能源公交車150輛。“點線面”綜合整治投入55億元,完成計劃244%;“創城”活動深入開展,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統啟動建設,“大城管”體系投入試運行。成功舉辦福建(漳州)美麗鄉村博覽會,6個村入選農業部“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漳州高效農業型美麗鄉村建設被列為全國十大模式之一。
(四)立足激活力添動力,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推進。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扎實有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全面啟動。農村綜合改革深入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進一步深化,商品林經營、森林綜合保險和林權抵押貸款有序推開。國有企業投融資能力明顯增強。出臺《整合做強市屬重點國有企業工作方案》,市屬重點國有企業直接融資132.6億元,增長69.7%。首支政府引導型創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金融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新增分行1家、支行8家、村鎮銀行1家,全年本外幣貸款余額1430.6億元,增長18%;存款余額1835.7億元,增長20.3%。“三維”對接成效明顯。成功舉辦深圳和北京民營企業家座談會、海外僑商投資漳州(上海)推介會,開展漳籍民營企業家大走訪、“海外僑商漳州行”等活動,累計列入省級跟蹤對接“三維”項目392個,總投資5934.1億元。全年對接民企項目187個,總投資1298.4億元,位居全省第2。漳臺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海峽兩岸“農博會·花博會”成效更好,現場銷售額6600萬元,簽訂購銷訂單28.6億元,落實簽約項目72個,總投資313.3億元。成功舉辦第六屆海峽兩岸開漳圣王文化節、第二屆創業漳州臺商大會、第五屆海峽百姓論壇、首屆兩岸青年創業家園論壇等活動,兩次赴臺經貿懇親活動落實16個合同項目,總投資27.8億美元。對外交流交往持續擴大,成立APEC商務協會,新增2個國際友城。
(五)致力惠民生促和諧,群眾生活持續改善。全市財政民生支出195.4億元,增長18.1%。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提高。新增城鎮就業5.23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7.15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標準和農村低保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超額完成省定任務,城鄉低保、醫療救助、撫恤補助、災害救濟、慈善資助等救助體系逐步完善。圓滿完成第三批整村推進扶貧開發任務,實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8800戶,搬遷34755人。5個縣(市、區)被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社會事業協調發展。開展“醫療衛生事業三年行動計劃暨2013年建設年”活動,新增床位2366張、衛技人員1744名。創建10所省級達標高中校、270所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新改擴建45所公辦幼兒園,建設校安工程40個、城區學校擴容工程項目24個,新購國標校車106輛。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名、高級職稱人才2207人。薌劇《保嬰記》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導演獎和表演獎,首屆國際公共藝術展成功舉辦。圓滿完成“文化寶島校園行”活動。漳浦被命名為“中國書法之鄉”,3個村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市檔案館晉升為國家一級檔案館。第十二屆市運會圓滿舉行,省運會籌備工作進展順利,群眾體育工作居全國先進行列。防災減災能力提升。有效應對“西馬侖”、“天兔”等強臺風和暴雨襲擊。制定實施《防震減災工作綱要》,深入開展城鄉建筑物抗震能力普查,糧食應急供應網點覆蓋所有鄉鎮。生態市建設持續推進。全面開展PM2.5監控和治理,主要水系Ⅲ類以上水質比例94.4%,空氣質量全部達到或優于國家二級標準。漳州生態城市競爭力位居全國第21、全省第1。南靖、長泰獲“國家生態縣”命名。龍文被確定為“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區”,東山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漳州開發區獲評“國家水利風景區”。社會保持安定穩定。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推進和諧征遷,推廣傾聽群眾訴求常態化機制和信訪聽證評議,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進一步完善。深化“平安漳州”建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面推廣社區網格化管理。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一崗雙責”,深入開展安全整治“三項行動”,推進企業安全標準化建設,安全生產四項控制指標全面下降。軍政軍民團結鞏固發展,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五連冠。食品安全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婦女兒童、青少年、民族宗教、新聞出版、社會科學、行政復議、地方志、科普、氣象、殘疾人、紅十字會、慈善、工會、統計、人防、物價、國防動員和支前雙擁等各項工作都取得新的進步。
(六)注重轉作風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深入開展“四下基層”活動,大力推行“馬上就辦”,出臺《機關工作人員效能問責辦法》,組織開展鄉鎮綜合考評。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推進政務服務體系標準化建設,成為全省審批事項最少、流程最簡、時限最短的設區市。市行政服務中心榮獲三項國家級榮譽。“12345”政務服務熱線啟動運行。法治政府建設成效明顯,依法行政績效考評位居全省第1。認真執行人大決定決議,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積極配合人大、政協開展檢查、視察、調研等活動,全年共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178件、市政協提案359件,辦結率均為100%。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意見建議。在全省設區市中率先全面公開財政預決算和“三公”經費,全市政府部門“三公”經費下降14%。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力度加大,廉政建設扎實推進。
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拼搏、攻堅克難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謹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離退休老同志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省駐漳機構和駐漳部隊、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關心支持漳州發展的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誠摯的感謝!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不優,產業龍頭企業偏少,產業鏈延伸不夠,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城鄉公共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城市綜合管理有待加強,城市面貌有待改觀,城區交通不暢和違法占地、違法建設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基本公共服務不均衡,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難度大,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土地、資金、人才、資源環境等要素制約比較突出;征地拆遷、安全生產、社會治安、食品藥品安全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機關服務質量和效能建設有待進一步提升,個別公務人員的擔責意識和服務能力不強,消極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不同程度存在。這些問題,我們將高度重視,認真解決。
二、做好2014年工作
201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二中、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中央和全省經濟工作會議、城鎮化工作會議、農村工作會議的部署,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集中開展“項目建設年”、“深化改革年”、“作風建設年”活動,突出產業發展,突出深化改革,突出城鄉建設,突出民生改善,突出生態建設,突出作風轉變,全力推進富美漳州建設。
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8%,公共財政總收入增長15%,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增長13%,外貿出口和實際利用外資均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8‰以內,城鎮居民、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12%,節能減排指標控制在省政府下達范圍之內。
為實現上述目標任務,我們要按照“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結構優化、競爭力強,城鎮化有特色,生態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要求,認真貫徹市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重點領域、重點區域、重點工作,抓項目、擴投資,抓龍頭、鑄鏈條,抓發展、惠民生,實施深化“五大戰役”重點行動計劃,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出口的支撐作用。重點抓好七個方面工作:
(一)舞活龍頭增強產業綜合實力
突出工業重點,強化產業支撐。實施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和產業龍頭促進計劃,開工建設十大產業項目。開展產業鏈招商,加快延伸產業鏈條、做優產業配套,打造4個千億元級產業集群。繼續實施工業“千百工程”,力爭完成工業投資900億元以上。加快引辦一批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臨港工業項目,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壯大。扶持建筑業發展,打造建筑園區。建立以實際投資和稅收貢獻為導向的產業促進機制,完善工業增產增效政策,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加快企業異地搬遷、退城入園,加大工業閑置用地廠房清理;把供地數量與建設速度、投資強度、產出效益密切掛鉤,鼓勵零地擴張、建設多層廠房,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突破重點區域,促進產業集聚。舉全市之力推進古雷開發建設,力促《古雷石化基地發展規劃》早日獲批,積極申報綜合保稅區、兩岸石化產業深度合作試驗區,創造條件設立石油化工自由貿易區;加快啟動石化四、五次加工項目,完善基礎設施配套,統籌做好居民搬遷安置工作,加快建設古雷石化新港城。加快廈門港南岸區域開發,主動參與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深化港口資源整合共建,完善港口集疏運體系,力爭實現廈門港同港同策。高起點規劃廈門港南岸新城,著力打造一港兩岸聯相呼應、對外更加開放、漳臺深度合作、與廈門聯動協調發展的新興生態型港口工貿城市。扶持龍海重振工業雄風,加快推進龍海經濟開發區建設。進一步推動臺商投資區優化布局、完善配套,承接臺灣資金、產業、技術、人才轉移。發揮僑優勢,支持常山經濟開發區規劃建設海西濱海旅游華僑城。繼續推進各級各類開發區創新體制、加快發展,全力打造11個特色園區。
加快三產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規劃布局若干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支持龍文加快現代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吸引知名服務企業入駐。加快11個重點物流項目建設,完善制造業供應鏈服務。實施開拓市場“百千萬工程”,加快“電商換市”步伐,培育一批電子商務專業園區,建設“漳州味”電子商務特色平臺。進一步整合旅游資源,積極申報“中國溫泉之城”,加快東山生態旅游海島建設,全域規劃大烏山旅游景區,加快十大重點旅游項目開發,鼓勵發展鄉村旅游業。
堅持創新驅動,提升產業層級。創新國家級漳州高新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引導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打造新的增長極。實施企業技改項目200個,完成技改投資350億元以上。加快建設“一園三城四基地五平臺”,整合海洋科技創新資源,提升“6·18”科技成果對接轉化能力,扎實推進“藍火計劃”,發展科技中介服務,重視引進高級和緊缺專業人才,加速壯大創新人才隊伍。
(二)夯實基礎推動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穩定發展糧食生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完成全市175萬畝、70萬噸糧食生產計劃。加快糧食儲備現代化倉容建設,支持糧油生產、流通企業發展。加強副食品基地建設,推進農超對接,確保市場供應量足價穩。實施農產品質量提升工程,推廣使用有機肥。建立最嚴格的食品監管制度、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確保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發展壯大特色產業。做強做優“一縣一業”,著力打造八大百億特色產業集群。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新增3家產值超十億元的龍頭企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培育中藥材、珍貴家具用材等產業,科學規劃開發富硒健康農業資源。繼續扶持遠洋捕撈和海上養殖。加快產銷市場、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整合提升農產品物流市場,引辦一批農產品冷鏈系統、配送中心項目。
扶持設施農業發展。制定設施農業發展規劃,今年市財政安排1000萬元,重點扶持各類普及型設施農業。實施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推進歐中現代農業技術研發中心、漳臺農業種業合作研發中心建設,建立繁育與示范基地20個。加強水利設施、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實施22個重大水利項目和170個農村重點水利項目,加快新一代氣象雷達項目建設。
提高園區建設水平。創新漳浦臺灣農民創業園發展模式,推進各類農民創業園、示范基地建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配套。加快龍海、漳浦2個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建設,爭創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4個。提升“農博會·花博會”辦會水平,支持辦好“世界百合大會”。
創新農業經營體系。積極發展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健全縣、鄉、村三級土地流轉服務網絡,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信托、入股合作等模式,促進土地有序流轉。依托海峽兩岸新型農民交流培訓基地,大力培養新型農民。深化國有農(林)場改革。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出臺農村金融服務政策,創新農村產權、經營權抵押貸款擔保方式,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范圍。
加快建設富美鄉村。開展“一鄉鎮一示范村”百個富美鄉村創建活動,以點帶面加快建設一批百姓富裕、生態優美、文化先進的富美鄉村。融入閩南古厝文化元素,加強村莊規劃建設。深化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改造提升農村道路等級,實施飲水安全工程。
(三)激發活力全面推進深化改革
推進市場準入平等化。落實《整合做強市屬重點國有企業工作方案》,支持國有企業更多地參與基礎設施、公益項目的投資建設,建立健全“四項制度”,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各項政策措施,鼓勵民間資本以多種方式進入基礎產業、社會事業以及特許經營領域,健全扶持本地民營企業發展和在外漳籍民企回歸創業的工作機制,加快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推進資源配置市場化。深化土地要素配置機制改革,探索建立存量土地盤活、土地產出效益與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分配掛鉤制度,推進工業用地彈性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低效利用土地市場化退出機制。建立完善居民用水、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和企業超定額用水加價制度。推行公共服務市場化改革,健全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整合規范政府采購、國有產權(物權)和工程項目招投標等公共資源交易平臺。認真實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
推進融資渠道多元化。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加強政府性債務資金投向管理,推進預算績效管理,建立以績效為導向的財政專項資金管理機制。繼續用好應急周轉金、增信資金、助保基金,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切實幫助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推進“區域集優”直接債務融資工作,鼓勵企業進入場外資本市場掛牌,成立海峽股權交易中心漳州運營中心。加大企業上市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入駐,支持發展村鎮銀行。
推進營商環境便利化。穩步推進大部制改革,健全公務員分類管理制度,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市縣政府機構改革,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按照“五個統一”要求,推進行政審批規范化、服務標準化。全面推廣“123”政務服務模式,努力為企業、群眾提供快捷和無差別的服務。開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試點,推進工商注冊制度便利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