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1月7日在隨州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代市長 郄英才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3年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一年,面對宏觀經濟下行和持續干旱等嚴峻形勢,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積極應對,競進提質,大力實施“圣地車都”戰略,深入開展“四大行動”,著力穩增長、促轉型、惠民生、保穩定,全市經濟社會繼續保持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社會指標均好于優于全省平均水平。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63億元,較上年增長10.2%。預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0億元,同比增長13.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8億元,同比增長28%;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9.67億元,同比增長2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9733元、9387元,同比分別增長8.6%、11.5%。較好地完成了市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經濟發展穩中有進
——加快發展支柱產業,工業經濟質效雙增。圍繞工業三年倍增計劃,大力實施汽車機械、農產品加工“兩大龍頭”和冶金建材、醫藥化工、電子信息、戰略性新興產業“四個支柱”產業規劃,六大產業發展迅猛,實現總產值970億元,同比增長18%以上。“中國專汽之都”通過復審,2013中國(隨州)專用汽車產業發展國際論壇成功舉辦,專用汽車及零部件、香菇、風機三個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群通過考核。市場主體不斷壯大,新登記2.3萬多家,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3家,總數達到632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5家以上,總數超過50家,提前兩年完成“十二五”規劃;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63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到22.5%。新增省著名商標14件、省名牌產品9個。全年關停落后產能企業9家。
——成功抗擊四年連旱,農村經濟穩步增長。及時啟動抗旱三級應急響應,全力以赴保飲水、保豐收、保穩定,最大限度降低災害損失。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優質糧棉油、畜禽、瓜果菜、林木等產業板塊發展壯大,糧食增產1億斤,玉米等節水作物種植面積增長60%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到2∶1,同比提高0.25個百分點。農產品出口創匯達到6.5億美元,總額、增幅均居全省第一。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新增2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新增167家。土地流轉38.5萬畝,占常用耕地面積的18%。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新建通村公路573公里,實施土地整治16萬畝,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251座,白云湖攔河閘除險加固工程、封江水庫供水復線工程基本完成,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扎實推進,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啟動實施。
——積極擴大市場需求,第三產業持續向好。編制全市旅游產業發展規劃,出臺旅游業發展獎勵辦法,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成功舉辦癸巳年尋根節,首次在臺灣聯合舉行“海峽兩岸炎帝神農祭祀大典”,我市被授予“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葉家山考古二期發掘收獲重大成果,出土各類珍貴文物近2300件,中央電視臺進行現場直播。隨州大遺址保護片區規劃建設被全國政協列入提案,安居遺址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擂鼓墩文物保護區內駐軍搬遷取得實質性進展。旅游項目建設多點發力,大洪山核心景區建成開放,西游記漂流、中國千年銀杏谷項目市場效應良好。全年接待游客145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90.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29%。消費市場規范發展,五眼橋市場被評為“全國誠信示范市場”。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0億元,同比增長13.5%,增幅位居全省前列。金融保險業加快發展,先后組織舉辦省金融機構支持隨州發展政銀企合作會議、“漢隨直航”政銀企懇談會,建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基地,隨州連續五年獲授“湖北省金融信用市”,全年貸存比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
——著力推進項目投資,發展后勁明顯增強。深入開展“項目建設大行動”,億元以上投資項目達到180個,是上年的1.8倍,組織實施市級重點項目178個,比上年增加70個。公路、鐵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麻竹高速隨州西段、寧西鐵路增建二線、新316國道、220千伏厲山變電站等項目進展順利,城南新區路網建設全面啟動,廣水飛沙河供水工程建成運行。新能源項目建設迅速推進,二妹山和天河口風電場并網發電,武勝關等4個風電場開工建設,太陽能光伏發電“五個一百工程”全面啟動,總投資60億元的2×66萬千瓦燃煤電廠成功納入省規劃。
(二)“神韻隨州”建設發力
——城市規劃建管得到加強。以“雙百”城市為目標,編制城鎮化與城鎮發展戰略規劃、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等一批重大規劃,制定城鄉規劃管理實施辦法。重點實施中心城區“十大工程”,投資25億元,完成城市道路、文化公園等21個市政項目。深入開展“潔美家園大行動”,實施“四治三化”、“門前三包”等綜合整治,美化亮化街區立面,新建街頭小游園8處、垃圾中轉站9座、垃圾收集站點139個、公廁23座,啟動“數字城管”項目建設,城市管理排名持續保持全省前列。城市品牌創建取得新成效,全國綠化模范城市、省環保模范城市成功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創建通過住建部實地驗收,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通過省級復查,省級衛生城市通過復查。
——城鄉一體化扎實推進。廣水市應廣城區融合發展步伐加快,隨縣新縣城建設取得新進展,市開發區平臺建設加速,產業、人口聚集效應進一步顯現。6個鄉鎮(辦事處)躋身全省“百強鄉鎮”,楊寨鎮成為全省“四化同步”試點鄉鎮,成功創建省級生態鎮1個、生態村4個、宜居村莊19個,廣水桃源村、曾都椅子山村納入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6%,同比增長2.78個百分點。
(三)改革開放實現突破
——改革力度不斷加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422項市級審批事項減少為177項,其中80%以上的項目不予收費,審批時限比法定時限縮短68%。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正式獲批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申報創建工作啟動,省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試驗區申報創建取得積極進展。“營改增”擴圍工作順利推進,公務卡制度改革啟動。金融市場體系加快健全,國有產權交易和企業股權托管機構成立,湖北銀行隨州分行即將掛牌開業,第二期15億元城投債成功發行,泰晶公司上市申報文件被中國證監會正式受理。農村產權改革有序推進,全面完成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確權登記發證工作。
——開放成效不斷提高。全年外貿出口突破10億美元,增幅居全省第一。實際利用內聯資金156億元、外資8770萬美元,同比分別增長42%、25%。成功創建“國家級出口食用菌質量安全示范區”,中金黃金物流園、玉柴隨州基地、航天汽車隨州基地、大洪山整體開發等一批重大招商引資項目相繼簽約建設,隨州大潤發購物廣場建成開業。積極爭取各方面支持,與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等一批央企和省直部門簽署合作協議,贏得借力發展的更大空間。
(四)社會事業協調發展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 “十件實事”全面完成。財政保障民生支出74億元,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75%。扶持全民創業,增發小額擔保貸款7000萬元,城鎮新增就業2.1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40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4萬人,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五項社會保險參保總數107.2萬人次,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99.2%,新農合參合率99.6%。啟動城鎮居民大病醫療保險和新農合大病商業保險,城鎮居民、城鎮職工、參合農民醫保政策內住院費用綜合報銷比例分別達到71%、77%、78%。提高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發放各類救災資金4800萬元,保障困難群眾正常生產生活。為5200名特困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為500名殘疾人免費配發輔助器具。新增廉租住房租賃補貼保障對象1410戶,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住房5062套,分配入住3626套。住房公積金擴面1.2萬人,新增歸集資金3.7億元,當年使用3.2億元。科技事業進步明顯,我市榮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多渠道籌集資金2.6億元,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新建和改擴建幼兒園29所。發放扶貧資助金6000萬元,惠及學生5.2萬名。不斷提升素質教育水平,實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省級合格縣(市、區)全覆蓋。加快發展文體事業,市博物館擴建、濱湖體育場主體工程竣工,城區社區文化活動室實現全覆蓋,完成20戶以下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1175個。食品藥品安全保障進一步加強。醫療衛生資源加快壯大,市中心醫院新院建設進展順利,市精神病醫院、隨縣中醫醫院建成使用。低生育水平保持穩定,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效果明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減少貧困人口1.6萬人。改造農村危房5400多戶,完成清潔能源入戶工程4400個。新建各類集中供水工程52處,農村新增受益人口24.1萬人。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城區空氣質量優于全省平均水平,環保四項約束性指標達到考核要求。
(五)精神文明、民主法治建設收獲成果
推進各項文明創建活動,組織感動隨州年度人物暨第三屆道德模范、“隨州好人”、“勤廉標兵”等評選表彰,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宣傳,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推進法治建設,深化“六五”普法,市法律援助中心成功創建全國示范窗口,廣水市、市地稅局等21個單位榮獲全國、全省法治創建先進單位。“三民”工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籌集社區民心公益基金近5000萬元,推行社區網格化、“三自”物業和村務協理員管理服務模式。深入開展“平安建設大行動”,加強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城區設置監控攝像頭1.2萬個,建成“五警合一”巡邏防控網,每個社區組建專業治安巡邏隊,“兩搶兩盜”案件同比下降30%,破獲建市以來最大的摩托車系列盜竊案、盜賣文物案等,實現年度命案全破。認真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安全生產態勢總體平穩。加強信訪維穩工作,暢通信訪渠道,治理“三堵五鬧”,打擊網絡謠言,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六)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
堅持重大事項向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向市政協通報制度,自覺接受各方面的監督,全年辦理人大議案建議、政協提案272件,滿意率和基本滿意率達到98%以上。加強政府管理創新,鞏固“大部制”成果,推行部門“大科室制”,實施周報月評年考工作機制。深入開展“作風整頓大行動”,公開曝光處理一批“不在狀態”干部,“三公”經費同比下降35%以上,“三短一簡一儉”有效落實。扎實開展行風評議、電視問政活動,政風行風不斷轉變。推進“清廉隨州”建設,我市反腐倡廉民意調查滿意度在全省市州排名第二。
與此同時,新聞出版、文聯、社科聯、外事僑務、對臺、民族宗教、對口援疆和國防教育動員工作繼續加強,工會、青年、婦女兒童、紅十字會、無償獻血、老齡和慈善事業加快推進,審計、統計、國調、國資監理、糧食、供銷、機關事務、公共資源管理、檔案、保密和地方志工作成效明顯,郵政、通訊、無線電、石油石化、煙草專賣、人防、消防、水文、氣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委統籌全局、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市人大、市政協加強監督、參政議政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進、埋頭苦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納稅人,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向駐隨部隊、武警官兵和政法公安干警,向所有關心支持隨州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跨越趕超壓力增大。受宏觀經濟下行和自身基礎差、底子薄等因素影響,我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放緩,實現三年倍增的壓力加大。二是產業實力依然較弱。農業抗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能力不強,工業產業層次不高,現代服務業發展不優,大項目、大企業缺乏。三是要素保障仍顯不足。資金、人才、水資源等要素供應偏緊,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發展。四是作風建設還需加強。少數政府部門和工作人員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任重道遠。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采取過硬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深入實施“圣地車都”戰略的重要一年。當前,我們面臨的外部環境仍然復雜嚴峻,我國經濟正處于換檔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同時區域競爭更加激烈,給我市發展帶來很多困難。但同時也要看到,國內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召開后,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政策舉措將出臺實施,有利于形成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為我市加快發展帶來重大機遇。只要我們堅定信心,迎難而上,搶抓機遇,創新發展,就一定能夠在建設“圣地車都”的宏偉征程中開創發展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央、全省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總體部署和“五個湖北”建設的總體布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深入實施“圣地車都”戰略,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的工作總基調,堅持“競進提質、升級增效”的工作總要求,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加快轉方式調結構,著力壯大特色產業,增強項目投資支撐,推進“神韻隨州”建設,切實保障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隨州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5%,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13.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7%,外貿出口增長11%,內聯資金、實際利用外資分別增長20%和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8%,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1%,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等各項考核目標。
新的一年,將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著力做大經濟總量。圍繞產業結構調整,鞏固發展第一產業、做強第二產業、壯大第三產業,促進全市經濟跨越趕超。
1、堅持工業興市,提升競爭實力。深入實施工業三年倍增計劃,著力構建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現代工業體系。力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總產值130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
調整優化主導產業。以“兩大龍頭、四個支柱”為主導,調整產業布局,優化產業結構,提升整體實力。突出抓好汽車機械產業,全力打造“中國專汽之都”。鞏固提升現有基礎,調整豐富產品結構,廣泛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引導企業向“專精特新”轉型,最大限度盤活存量。做強30公里專汽長廊,推動市開發區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專汽產業示范基地,加快建設品牌示范區。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改造提升冶金建材業,不斷壯大醫藥化工業,著力推進電子信息業,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六大產業實現產值1200億元,同比增長21%以上。
引導企業創新。加強技術創新,突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繼續推動產學研合作,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促進一批科技成果產業化,抓好50個3000萬元以上的重點技改項目,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家以上。加強產品創新,推進品牌強市建設,推動產品由制造向創造轉變。加強管理創新,引導企業向內挖潛,強化成本、質量、資金管理,增強企業盈利能力和抵御風險能力,加快推進“三網融合”試點,啟動4G網絡前期建設,推進中小企業信息化建設,形成一批“兩化”融合標桿企業。
培育市場主體。扶持壯大重點企業,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深化“直通車”和“一企一策”服務,切實解決企業生產經營遇到的實際困難。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龍頭企業聚集,培育行業領軍企業,力爭全年主營收入過20億元的企業達到5家以上。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扶持小微企業發展,力爭凈增規模以上企業60家、小微企業1600家。加快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通過引進大企業、大集團,推動關聯重組、上下游聯動重組、要素互補重組,讓不同性質的資本交叉持股,實現企業借力發展。實施企業家素質提升工程,加強企業人才隊伍培訓。
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和開發區經濟。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支持隨縣打造全國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基地和旅游強縣,支持廣水市建設中國風機名城,支持曾都區建成全國著名的鑄造業聚集區。加快各級開發區建設,支持市開發區推進30平方公里“生態?產業新城”建設,推動市開發區與隨縣、廣水、曾都開發區和十里工業園協同創建國家級高新區,著力提升園區的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