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2月18日在中山市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長陳良賢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3年工作回顧
2013年,我市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廣東重要講話精神,沉著應對復雜形勢,頑強拼搏、奮發有為,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要成績。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市政府團結全市人民和海內外鄉親,大興實干之風,以創新發展為動力,以“三重兩大一保障”為重點帶動全面工作,以轉型升級為路徑優化經濟發展,以改善民生為目的提高市民福祉,著力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實現了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較好地完成了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取得新成效。
經濟發展在應對挑戰中穩中向好。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638.9億元,比上年增長10%。人均生產總值8.34萬元,增長9.4%。工業增加值1404.2億元,增長11.6%。服務業增加值1108.4億元,增長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25.3億元,增長11.6%。固定資產投資962.9億元,增長15.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0.6億元,增長10.4%。出口總值264.8億美元,增長7.5%。實際利用外資6.46億美元。開拓新興市場取得突破。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成效明顯,全部考評指標完成省的任務,其中5項指標排全省前列。成功舉辦海峽兩岸中山論壇、粵澳合作聯席會議,粵港澳合作考核排全省第3。
質量效益在轉型升級中不斷提高。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5:55.5:42,輕重工業比為54.7:45.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15.8%。“新三百”培育企業產值增速高出全市平均水平5.7個百分點,百億級企業增至8家,十億級企業增至98家,百億級產業集群達9個。1.9萬戶個體戶轉型升級為企業。新增中環廣場、小欖金融商務區兩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成國家標準化生產示范園3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6個。單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增加值、平均立項投資額分別上升6.35%、29.7%。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35.4%和15.7%。加工貿易“委托設計+自主品牌”生產方式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一般貿易、機電產品出口比重分別提高1.9和1.8 個百分點,服務貿易增長225%。金融業增加值增長13%,境內外上市公司達23家。全年培養和引進各類人才5萬多人,增長18.6%。全市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2.28%,省科技獎特等獎、省發明專利金獎實現“零”的突破,城市綜合創新能力躋身全國地級市第5。
城鄉建設在統籌推進中更加協調。完成“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調整,編制了主體功能區規劃。翠亨新區進入實質開發建設階段,起步區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制定 “十二五”后三年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方案。深中通道上報國家立項,廣中江高速中山段動工,東部外環高速、中開高速中山段及小欖支線納入省高速公路建設計劃和省重點項目,中環路建成通車,古神公路二期、十水線、翠亨快線、105 國道改造等工程進展順利,黃圃港區多用途碼頭建成運營。全市19條斷頭路已接通14條,完成70座危橋改造。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達128公里。實現公交“一盤棋”。有序開展閑置用地處置,成為省統籌城鄉土地綜合整治試點,獲得省節約集約用地考核二等獎、“三舊”改造考核二等獎。
環境保護在生態建設中不斷加強。加強水體治理,雨污分流城區工程提前完成年度任務,鎮區工程加緊推進。啟動實施“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建立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前置審核制度,開展二氧化硫、碳排放等主要污染物綜合防治。實現鎮區垃圾轉運站全覆蓋。秀美村莊建設有序推進,投入13.5億元建設783個農村項目。三年累計投入37億元,“綠化大提升”行動計劃圓滿完成。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9%,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環境保護責任考核分獲全省第1和第2。
民生福祉在群眾生活中穩步提高。財政民生支出 163.3 億元,占財政支出68.8%。向社會承諾的十件民生實事圓滿完成。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以下,新增就業5萬人,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轉移就業考核全省第1。建成社區就業服務基地186個,在全省率先建立高校畢業生創業農業孵化基地。社會福利普惠水平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11.6%,改造雙低家庭和優撫對象危房500戶。制定困難居民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辦法。完成新社會福利院首期工程,新建5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為近800名孤寡老人提供免費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基本建成各類保障性住房3705套,新開工建設2968套。建成平價商店203家。實現學前三年行動計劃目標,完成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改革試點。高考錄取率連續八年全省第1,職業教育整體水平處于全省前列。出臺“1+N”系列醫改政策,公共衛生服務、區域衛生信息化等工作穩步推進,新增4個國家衛生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健全,文化場館免費服務群眾373萬人次。中山籍運動員參加第12屆全運會獲3金2銀1銅。扶貧工作鞏固提升,對口幫扶潮州工作開局良好。
社會環境在綜合治理中和諧穩定。出臺社會建設中長期規劃。扎實推進全民修身行動“鞏固年”工作,中山在全國文明城市測評中位居地級市前列。舉辦首屆“博愛100”公益創投活動,設立5000 萬元社會管理創新專項資金。積分制管理獲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超萬名異地務工人員及其子女通過積分入戶入學。率先推行村(居)委會特別委員制度。開展律師法律服務進村(居)活動,律師與村(居)簽約服務覆蓋率達100%。人口計生服務管理不斷優化。出臺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目錄。新增社會組織163家,持證社工人數超過1800人。實施“全民治安”工程,全市110有效警情下降26.4%。成功創建“無醫鬧城市”,“全民禁毒”經驗向全國推廣,連續5次榮獲“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地市”稱號,成為全省唯一連續3 次獲得“長安杯”的城市。化解一批信訪歷史積案,100%完成省交辦的任務。深化數字城管系統應用,市容市貌管理不斷加強。食品藥品安全進社區工作加快推進。全面排查整治安全生產隱患。應急管理水平不斷提高。臺務、雙擁、統計、審計、民族宗教、國防建設、慈善事業、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氣象、人防、檔案、地方志等各項工作取得新成績。
過去一年,我們始終注重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辦理人大代表建議132件、政協提案190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100%。積極應對復雜形勢,出臺實施“新三百”計劃、推進“三重”建設、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優化營商環境等一攬子惠企政策,實施口岸延時通關,解決企業實際困難。加強網絡問政,深化政務公開,網上辦事大廳中山分廳建設走在全省前列。新建社區綜合服務大廳200個。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深入整治“四風”和庸懶散奢等不良風氣。嚴格政府績效管理,實現公務經費零增長,預算追加經費聯審核減60%。啟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完成第六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理順食品藥品監管機構、衛生和計劃生育機構設置。建立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成農村集體資產監管和交易平臺。行政復議工作有力地促進了政府依法行政。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一年,我們深感成績來之不易。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干部群眾團結奮斗的結果,是海內外各界關心幫助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企業家、干部群眾,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我市解放軍和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向所有關心支持中山發展的老領導、老同志、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內外友人表示衷心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是: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依舊存在,長期積累的矛盾相互交織,增加了發展難度;項目落地難、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內需乏力更加突出,經濟增長的壓力越來越大;面臨城市升級和產業轉型的雙重壓力,粗放型增長的路徑依賴較為嚴重,以城帶產、產城融合的步伐亟待加快;空氣污染、交通擁堵等市民關切的問題比較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務任重道遠;社會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維穩壓力加大;部分干部不敢擔當,開創性不夠,研究新情況勁頭不足,解決新問題辦法不多等。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2014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4年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關鍵一年,也是我市的 "深化改革年、項目落實年、效能提升年"。綜觀當前宏觀經濟形勢,雖然經濟下行的壓力較大,但仍有許多有利條件,我們仍然可以大有作為。十八屆三中全會繪就了深化改革的路線圖,胡春華書記寄語我市走創新驅動的工業化之路,為中山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在中央頂層設計基礎上,把握改革的窗口期,深入貫徹市委《關于全面深化改革增創發展新優勢的實施意見》,落實《2014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要點》,從最緊迫的事項改起,從人民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最突出的問題改起,從社會各界能夠達成共識的環節改起,著重處理好五方面關系: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破除體制障礙與健全制度建設的關系,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系,市域統籌與鎮區活力的關系,頂層設計與基層首創的關系。讓改革創新激發中山"二次創業"的蓬勃生機,開創我市改革開放新局面。
2014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按照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的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推進制度創新與發展模式創新,推進城市升級與產業升級,推進社會和諧與城鄉和諧,強化生態基底與民生保障,努力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2014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出口總值增長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1%,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8‰以下,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8%,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完成省下達年度計劃。
為實現上述目標,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轉型升級,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加快轉型升級,既要把根牢牢地扎在實體經濟的土壤上,優化存量、提升增量,不斷創新發展模式,更要充分激發內外兩個市場活力,打造中山經濟升級版。
振興實體經濟。加大市級對土地、環境、水電等資源要素的統籌力度,優先向實體經濟傾斜。做強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游艇、風電、光電等裝備制造業,推進神灣盛世游艇產業服務集聚區、粵新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等項目建設。做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高端新型電子信息和健康醫藥產業,加快北斗物聯網產業基地、健康產業"一基地、三園區"等項目建設。做優傳統產業,建設大涌鎮產業轉型升級試點。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著力發展金融、物流、文化創意、工業設計等服務業,推進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加快紫馬奔騰、金鷹廣場、海雅廣場等項目進度。
優化存量。整合44個工業園資源,完善產業發展載體,促進產業園區就地升級。鼓勵企業加強技改、更新設備、增資擴產。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做優,年內新增規上限上企業360家。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培養一批具有較強競爭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落實"新三百"計劃,發展"三自一資"企業。鼓勵支持中小微企業繁榮發展,完善中小微企業綜合服務體系,培育壯大科技型、創新型中小企業。實施品牌標準專利戰略,提升企業產品質量。鼓勵創新商業模式,發展移動電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新型業態,促進實體經營與網上銷售、快速物流、消費金融相結合;加快制造業服務環節分離發展服務業;通過提升傳統產業文化創意水平,提高產品附加值。依法依規做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
提升增量。促進投資合理增長,優化投資結構。今年安排市重點項目94項,年度計劃投資292.9億元。新增用地指標向重點項目傾斜,提高單位土地產出率,提高經濟密度和空間活力。著力破解征地拆遷、立項審批、資金緊缺等難題。落實好創新招商引資綱領,組織開展光電等產業招商行動,推進健康醫藥產業招商項目落地建設。健全項目流轉超市管理。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利用域外資源發展壯大本土企業。
擴大內需。激發企業創業活力。推動中山產品全國行、網上行。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鼓勵企業上網觸電。加快推廣"中山美居",推動電子商務與優勢產業融合發展。研究出臺促進信息消費實施方案,加快發展醫療保健、養老服務、家政服務、教育培訓等服務業態。辦好中山休閑旅游文化節,啟動中山美食"五個一"工程。開展食品游、燈飾游、游艇游,培育產業旅游市場。引導房地產健康發展,科學安排城市綜合體的布局和開發節奏。
做強外貿。優化外貿環境,力促出口,加大進口。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開發東盟、南亞、非洲、南美、中東、俄羅斯等新興市場,鞏固歐美等傳統市場。組織參加國際重點專業展會,引導企業"走出去"建立產銷網絡。加大出口信用保險支持力度,加強貿易摩擦應訴指導。打造乳制品、紅酒、木材等進口交易平臺,擴大資源和消費品進口。爭取落實中山港向外輪開放。加快電子口岸建設,推行"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快速通關模式,發展跨境電子商務。
二、釋放要素活力,打造更加優良的營商環境
營商環境最能體現一個地區的綜合競爭力。我們要發展,就必須在營商環境上下功夫,要比別的城市更加開放靈活,更能聚財留人,努力成為全國綜合營商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通過改革,還權于市場、放權于企業、分權于中介,讓社會感覺到干部作風在一天天好轉、辦事效率在一天天提高、營商環境在一天天優化。精簡行政審批,在完成專業技術評審、項目招投標及報批資料完備的前提下,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限縮短到55個工作日以內,政府投資項目縮短到75個工作日以內。加快建立行政服務中心,構建網上辦事大廳與實體辦事大廳相結合的行政服務體系。全面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建立"寬進嚴管"的準入體系。深化簡政強鎮事權改革,加快制定市鎮權責清單,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由鎮政府管理更為便利有效的審批事項一律下放。穩步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完善綜合執法和聯合執法機制。逐步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
深化經濟領域改革。全面清理與改革不相適應的各類文件,該廢止的廢止,該修改的修改。建立負面清單管理方式,消除民間投資、外商投資的隱性準入障礙。鼓勵各類經濟主體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建設省企業投資備案制度改革試點。深化財稅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建立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制度。深化產業扶持政策改革,安排產業扶持資金6億元,比上年凈增1億元。深入推進市屬國有企業改革,發展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國有資本獨立經營預算,探索組建市屬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規范鎮屬國有資產管理。深化公共資源交易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開展資源性產品、準公共產品等領域的價格改革。繼續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和市場監管體系建設。
優化金融服務。加快城鄉金融服務一體化綜合改革試點建設。培育發展地方金融,發展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探索組建民營銀行,推進"五區一平臺"建設。加強專業鎮金融服務中心建設,搭建中小微企業與銀行的對接平臺。加快發展社區金融、物流金融和跨境金融服務。推進企業境內外上市和新三板掛牌。鼓勵企業增發股權、發行債券,引導企業進入區域股權交易平臺。加強金融生態建設,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加強科技創新。完善創新創業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三鏈融合"。鼓勵協同創新,集聚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的創新資源,開展重點科技攻關。探索建立全市生產力促進中心聯盟,完善市級生產力促進中心功能。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探索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經費分配和評價成果的機制。深化科技金融創新,推廣知識產權質押、專利保險,引導金融資本進入科技創新和高科技產業領域。加快建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違法行為。
匯聚優秀人才。安排4200萬元,用于人才建設。清除本科及以上人才落戶障礙,簡化人才落戶手續。優化創新科研團隊創業環境,加大領軍人才、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進力度,深化 "名師名醫名家培育工程"。充分利用省部共建國家級留學人員創業園的契機,引進一批高層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機構。辦好高層次人才聯誼會,將招才引智洽談會打造成全國知名人才節。
深化區域合作。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加強珠中江經濟圈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保、公共服務等領域的合作。深化與港澳臺合作,推進港澳參與翠亨新區開發,加快實現中山澳門游艇自由行。推動與港澳地區服務貿易自由化,吸引港澳資本發展建筑設計、會計審計等現代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