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重建政策·資金·動向
簡要內容:這是50位汶川災民鏡頭中的災后重建影像世界。借由這些照片,觀者感受到他們的傷痛,分享他們的喜悅,更能看到他們頑強不息的精神。 |
這是50位汶川災民鏡頭中的災后重建影像世界。借由這些照片,觀者感受到他們的傷痛,分享他們的喜悅,更能看到他們頑強不息的精神——
小雙的鏡頭下總能看到這種明亮的光線
來自廣東的電工幫秉里村村民挨家挨戶拉電線
村民的過度房門口貼著明星的海報
一棵玉米苗從震裂的水泥屋頂上頑強地長了出來
5·12汶川大地震已經過去好幾個月了,逝者已去,國殤尤在,可活下來的人們,生活卻要繼續。
7月初,由網易發起“50名汶川人眼中的災后影像”計劃,在汶川當地選擇了50位災民,每人分發相機和膠卷,讓他們拍攝自己的生活。
這是50位汶川災民鏡頭中的災后重建影像世界。“攝影師”身份各不相同:調皮的孩子、剛參加完高考的中學生、司機和愛照相的羌族大媽等。
和職業攝影師的影像不同,這些村民把生活還原到照片中。沒有任何章法,也沒把相機當作留影的工具,只是樸實地記錄災后生活的點點滴滴。在照片中你可以看出,他們甚至在田里干活的時候也帶著臺相機。有的時候,照片里只有一片藍天,空無一物,觀者似乎也體會到了那一刻攝者的愜意。那一刻的藍天,真的很美。
借由這些照片,觀者感受到他們的傷痛,分享他們的喜悅,更能看到他們頑強不息的精神,正是因為他們,四川才這么美!希望每一位沒有經歷地震的你我他,去為他們盡一份微薄的力量以重建生活。
我覺得我沒有發言權
曾愛媚,“50名汶川人眼中的災后影像”活動策劃者,借由和她的交流,我們可以了解更多四川生活。
記者:為什么策劃這個項目?
曾愛媚:地震一個月之后,關于地震報道的反思越來越多,其中一個是災難照片,這些照片都是媒體記者、志愿者、救援人員眼中的災難,那些畫面經過重新編排、構圖,也許失去了某種意義上的真實。真正經歷災難的這群人,他們眼中的災難是什么樣?同時,對地震的關注開始降溫,災區進入重建階段。最后,我們決定把相機送給一些汶川當地人,讓他們自己記錄這個過程,我們認為這是有意義的事。
記者:通過這個活動你們想達到什么效果?
曾愛媚:第一,我們希望能持續下去。第二,我們希望整個過程能真正幫到他們,譬如有人愿意購買他們的作品,有人愿意出版他們的作品,這些收益能夠重新用到他們身上。
記者:你在過程中最大的感受?
曾愛媚:災區人們很淳樸,很樂觀,很堅韌。
記者:是什么激勵著你?
曾愛媚:是這些人。
9月初,我收到這樣一條信息:艾媚姐,我是王胡全(在汶川拍攝的一個男孩),今天我要向你們道歉,我們沒完成你們的要求,現在心里挺難過,沒勇氣給你們打電話親口說。其實我們真的有很多場景拍的,但不知是我們使用相機不正確,還是你們的機子有問題,每次拍到一半的時候就壞了,換了兩部都一樣。我們快開學了,我真的感到抱歉,你們從那么遠,冒著危險過來,卻沒有給你們一個好的交代。
王胡全是其中一個拍攝者,他像所有接受相機的人一樣,覺得這是件珍貴的物品,很認真地對待整件事,我常常被他們這種淳樸感動,實際上我們對每個人都沒有任何要求。我在汶川期間,每次有余震,或者下雨,他們就會發短信提醒我注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