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收入
指當前收入分配領域中有據可查的收入,出身清白,可見、可控、可預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工資研究所所長蘇海南說,“白色收入”是我國收入分配制度的主渠道,所以必須不斷提高初次分配中勞動報酬在國民收入分配的比重,建立工資的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增加養老金等轉移性收入,讓“白色”成為收入主色調,彰顯公平正義,促進社會穩定與和諧。
黑色收入
既包括一部分人依靠權力獲取的非法收入,也包括走私、販毒、偷盜、搶劫、綁架等違法犯罪活動獲得的收入。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等專家認為,“黑色收入”使大量公共財富流進了權力擁有者、違法犯罪者的腰包,應堅決打擊。
血色收入
指那些突破人類文明底線,以犧牲他人的生命和用鮮血榨取的收入。對“血色收入”也應嚴厲打擊,如山西黑磚窯事件、哈爾濱呼蘭區奴工事件等,這些行為踐踏了人性與文明底線,影響了國家形象,必須堅決予以取締。
金色收入
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而日顯重要的一種收入,以資本收益為主要表現形式,也可以理解為財產性收入。近年來,不少人從股市、樓市中獲得資產增值,財富成倍增長。一些專家認為,“金色收入”值得鼓勵,但也要注意做好調控和引導,使其走上理性軌道,減少投機性。同時,要注意通過稅收等配套政策對“金色收入”加以調節,防止“馬太效應”加劇貧富差距。
灰色收入
的概念最難定性。目前,學界對“灰色收入”的定義也不統一,有的專家定義為來路不明、沒有記錄在案、沒有納稅、游離在申報之外的個人隱秘收入。也有學者認為收入“非白即黑”,無論如何冠冕堂皇,其本質是公權與私利交易而產生的“黑色收入”。
目前,“灰色收入”己經滲透到了社會各行各業,返點、好處費、感謝費、勞務費、講課費、稿酬、禮金等名目繁多。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說,“灰色收入”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正灰色”的,即違章不犯法的收入;二是名為“灰”實為“黑”的收入,比如商業回扣、年節收禮、小金庫私分、慶典禮品等,屬變相受賄;三是“淺灰色”收入,這一部分本來應該歸到“白色收入”里,但制度中沒有明確規定,雖然渠道正當,但缺乏稅務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