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1)國土空間,是指國家主權與主權權利管轄下的地域空間,是國民生存的場所和環境,包括陸地、陸上水域、內水、領海、領空等。
(2)黨的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布局。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要求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主體功能區的范圍、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區域政策。《國務院關于編制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意見》(國發〔2007〕21號)對編制規劃提出了具體要求。
(3)戰略性,指本規劃是從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高度,對未來國土空間開發作出的總體部署。基礎性,指本規劃是在對國土空間各基本要素綜合評價基礎上編制的,是編制其他各類空間規劃的基本依據,是制定區域政策的基本平臺。約束性,指本規劃明確的主體功能區范圍、定位、開發原則等,對各類開發活動具有約束力。
(4)我國陸地國土空間中,山地約占33%,高原約占26%,盆地約占19%,平原約占12%,丘陵約占10%。
(5)這里的自然災害主要指洪澇、干旱災害,臺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
(6)據2005年全國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復查,64.7%的水力資源集中在四川、云南和西藏。
(7)化石能源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氣、煤層氣、油砂油、頁巖油等。
(8)2008年全國查明礦產資源儲量中,77%的煤炭資源集中在山西、內蒙古、陜西和新疆,75.9%的鐵礦資源集中在遼寧、四川、河北、安徽、山西、云南、山東和內蒙古,62.4%的銅礦資源集中在江西、西藏、云南、內蒙古和山西。
(9)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必然要落到具體的國土空間。從國土空間的角度觀察,工業化城鎮化就是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轉化為城市化空間的過程。
(10)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范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
(11)目前,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萬平方公里,石漠化面積12.96萬平方公里,退化、沙化、堿化草地達135萬平方公里。
(12)2008年全國有地下水降落漏斗222個,其中淺層133個,深層78個,巖溶11個,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地區。
(13)空間結構形成后很難改變,特別是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等變為工業和城市建設空間后,調整恢復的難度和代價很大。
(14)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和要求落實到具體空間單元的開發利用工作中,明確每個地區的主體功能定位以及發展方向、開發方式和開發強度。
(15)開發通常指以利用自然資源為目的的活動,也可以指發現或發掘人才、發明技術等活動。發展通常指經濟社會進步的過程。開發與發展既有聯系也有區別,資源開發、農業開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開發以及國土空間開發等會促進發展,但開發不完全等同于發展,對國土空間的過度、盲目、無序開發不會帶來可持續的發展。
(16)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田還湖等,一定意義上就是將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恢復為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地區,是對過去開發中主體功能錯位的糾正。
(17)在農業社會,很多地區可以做到“一方水土養活一方人”。但在工業社會,達到較高的消費水平后,有些地區就很難做到“一方水土養富一方人”。
(18)技術進步可以提高一定國土空間的承載能力,但國土空間總量、環境容量、綠色開敞空間是技術進步不能完全解決的。
(19)開發強度指一個區域建設空間占該區域總面積的比例。建設空間包括城鎮建設、獨立工礦、農村居民點、交通、水利設施以及其他建設用地等空間。
(20)空間結構是指不同類型空間的構成及其在國土空間中的分布,如城市空間、農業空間、生態空間的比例,以及城市空間中城市建設空間與工礦建設空間的比例等。
(21)生態產品指維系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節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環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和宜人的氣候等。生態產品同農產品、工業品和服務產品一樣,都是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需的。生態功能區提供生態產品的主體功能主要體現在: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凈化水質、防風固沙、調節氣候、清潔空氣、減少噪音、吸附粉塵、保護生物多樣性、減輕自然災害等。一些國家或地區對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實質是政府代表人民購買這類地區提供的生態產品。
(22)優化開發、重點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原則上以縣級行政區為基本單元;禁止開發區域以自然或法定邊界為基本單元,分布在其他類型主體功能區域之中。
(23)城市空間,包括城市建設空間、工礦建設空間。城市建設空間包括城市和建制鎮居民點空間。工礦建設空間是指城鎮居民點以外的獨立工礦空間。
農業空間,包括農業生產空間、農村生活空間。農業生產空間包括耕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園地、其他農用地(包括農業設施和農村道路)空間。農村生活空間即農村居民點空間。
生態空間,包括綠色生態空間、其他生態空間。綠色生態空間包括天然草地、林地、濕地、水庫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其他生態空間包括荒草地、沙地、鹽堿地、高原荒漠等。
其他空間,指除以上三類空間以外的其他國土空間,包括交通設施空間、水利設施空間、特殊用地空間。交通設施空間包括鐵路、公路、民用機場、港口碼頭、管道運輸等占用的空間。水利設施空間即水利工程建設占用的空間。特殊用地空間包括居民點以外的國防、宗教等占用的空間。
(24)退耕還水就是在嚴重缺水地區,通過發展節水農業以及適度減少必要的耕作面積等,減少農業用水,恢復水系平衡。
(25)據點式開發,又稱增長極開發,是指對區位優勢明顯、資源富集等發展條件較好的地區,突出重點,點狀開發。
(26)我國國土面積廣大,但相當一部分國土空間并不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到2020年全國國土空間開發強度控制在3.91%是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確定的建設用地指標,并以全部陸地國土空間測算的,若扣除不適宜工業化城鎮化開發的面積,開發強度將大大超過3.91%。
(27)陸橋通道為東起連云港、西至阿拉山口的運輸大通道,是亞歐大陸橋的組成部分。
(28)集中均衡式經濟布局是指小區域集中、大區域均衡的開發模式。亦即在較小空間尺度的區域集中開發、密集布局;在較大空間尺度的區域,形成若干個小區域集中的增長極,并在國土空間相對均衡分布。這是一種既體現高效,又體現公平的開發模式。
(29)提出優化開發區域,既是針對一些人口和經濟密集的城市化地區存在過度開發隱患,必須優化發展內涵的迫切要求,更是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增強我國國家競爭力的戰略需要。
(30)環渤海地區地勢較為平坦,以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和500米以下的丘陵為主。開發強度較高,未來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較為緊張。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1/3。水資源利用已處于過載狀態,地下水超采十分嚴重,形成了大面積地下水漏斗。大氣環境質量一般,二氧化硫排放相對較少,污染主要發生在局部地區取暖季節,除遼中南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環境容量尚有剩余。地表水環境質量很差,化學需氧量排放已超過水環境容量,水污染問題突出。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資源充足,降水集中在夏季,雨熱同期。丘陵地區的水土流失、平原地區的風蝕都較為嚴重。受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影響,旱澇災害潛在威脅較大,尤以春旱最為嚴重,濱海地區風暴潮和海水入侵也時有發生。
(31)長江三角洲地區以海拔低于100米的長江三角洲平原和杭州灣濱海平原為主體,地勢起伏平緩。開發強度較高,未來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十分缺乏。水資源豐富,但水污染突出,地下水超采嚴重,形成了大范圍地下水漏斗。大氣環境與水環境質量問題較為突出。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僅在區域東北與東南沿海部分地區尚有剩余容量。化學需氧量排放也已經超過水環境容量,京杭運河沿線超載較為嚴重。氣候冬溫夏熱、四季分明,降水豐沛。河湖水系發達,受洪水災害威脅較為嚴重。土壤以紅壤和黃壤為主,抗侵蝕能力較弱,加之降水強度大,土地開發利用不當易引起土壤侵蝕。
(32)珠江三角洲地區主要為河口三角洲沖積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勢平緩,有零星小山丘分布。開發強度較高,未來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嚴重缺乏。水資源總量豐富,但隨著用水量的不斷增加,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污水排放量大,河網水污染嚴重。枯季河流水位降低,海水倒灌,咸潮上溯,對供水安全形成了嚴重威脅。大氣環境與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差。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僅在南部沿海市縣尚有剩余容量。化學需氧量排放已超過水環境容量。以南亞熱帶氣候為主,夏熱冬暖,熱量豐富,雨量豐沛,降水強度大,沿海地區經常受臺風和風暴潮的襲擾。生物資源較為豐富,森林覆蓋率高。代表性土壤為赤紅壤,抗侵蝕能力差。
(33)提出重點開發區域,既是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拓展經濟持續發展空間、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需要,也是減輕優化開發區域和限制開發區域人口、資源、環境壓力的需要。
(34)冀中南地區位于華北平原腹地,地勢平坦,可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大部屬海河流域的子牙河、大清河水系,人均水資源較少,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大氣環境質量較好,大部分地區不存在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問題。水資源總量較少,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差,整體水污染情況較為嚴峻。自然災害危險性較低,生態系統穩定性較強。
(35)太原城市群地區位于山西省中部,屬于黃土高原東部的盆地地形,地勢相對平坦,可利用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屬汾河流域,人均水資源量在500立方米左右,開發利用率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問題。大氣環境質量整體較好,除太原等中心城市外,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問題不嚴重。水資源總量較少,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差,整體水污染情況較為嚴峻。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土壤侵蝕脆弱性較高。各類自然災害的危險性總體較低。
(36)呼包鄂榆地區沿黃河呈條帶狀分布,地勢平緩,地貌類型為河流谷地。土地資源相對豐富,開發強度相對較低。降水較少,本地水資源短缺,農業用水量占總用水量的80%以上。大氣環境質量總體較差,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排放超過環境容量,中部地區尚有剩余的二氧化硫環境容量。水環境質量總體差,化學需氧量排放已經重度甚至極度超過水環境容量。屬溫帶大陸季風性氣候,氣溫變化大。生態環境脆弱,開發不當易加劇水土流失和沙塵暴。自然災害主要是干旱、沙塵以及風災。
(37)哈長地區地形開闊地勢平坦,地貌類型為平原。土地資源豐富,開發強度相對較低。水資源比較豐富,但部分城市嚴重缺水。大氣環境與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與化學需氧量的排放基本沒有超過環境容量,但松花江干流水質污染嚴重。冬季漫長寒冷,地表積雪時間長。季節凍土發育,阻礙地表水下滲,草甸化與沼澤化現象顯著。夏季氣溫較高,降水集中,部分地區易出現洪澇災害。
(38)東隴海地區地貌類型多樣,山地、丘陵、平原、灘涂、河湖等均有分布,總體上平原及丘陵面積較大。擁有大量可供開發的低產鹽田和未利用灘涂,未來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較為豐富。年均降水較多,可利用水資源較為豐富,能夠滿足工農業用水需求。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臨海地帶潮流通暢,風速大,水氣環境的擴散和自凈能力較強。廣袤的灘涂濕地具有調節氣候、減緩洪水災害和凈化環境等功能。
(39)江淮地區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和濕潤,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開發強度相對較高,可利用土地資源具有一定潛力。屬于長江流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中游,雨量充沛,水資源較為豐富。總體環境質量較好,大部分地區主要污染物排放未超載。長江干流安徽段大氣環境和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好,淮河干流安徽段整體水質輕度污染,巢湖湖區水質為中度污染,酸雨主要分布在沿江地區。
(40)海峽西岸地區沿海岸線呈狹長帶狀分布,地勢由內陸向海岸傾斜,起伏較大,地貌類型主要為低山丘陵和濱海平原。開發強度普遍較高,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較為短缺。位于東南諸河流域,雨量豐沛,水資源相對豐富,但河流多為山區獨流入海小河流。大氣環境與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但南部少數地區化學需氧量排放有一定程度超載。跨中亞熱帶和南亞熱帶兩個自然地理帶,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常青,夏季多臺風,常有暴雨發生。植被種類豐富,植被季相變化不明顯。赤紅壤為本區代表性土壤。
(41)中原地區地勢起伏相對平緩,以平原和黃土丘陵為主。開發強度相對較高,可利用土地資源尚有一定潛力。水資源比較短缺,但過境水資源比較豐富。大氣環境質量總體一般,西部的二氧化硫排放已超過大氣環境容量,東部尚有一定容量。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差,化學需氧量排放已超過水環境容量,黃河沿線超載程度較重。屬北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復雜多樣的特點。降水集中,分配不均,旱澇災害嚴重。
(42)長江中游地區地勢起伏相對平緩,地貌類型以平原、緩崗和丘陵為主。開發強度不高,未來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較為豐富。水資源豐富,能夠滿足區內用水需要。但水污染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湘江污染比較嚴重。大氣環境與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差,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超過環境容量。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長,降水豐沛,四季變化明顯。降水和溫度的年際變化大,常出現干旱洪澇、低溫冷寒、春秋連陰雨等災害性天氣。
(43)“綠心”是指城市群中心區域的農林地、水面等農業和自然生態景觀,具有防止城市無序蔓延,保護農業發展和區域生態環境的功能。
(44)北部灣地區地勢起伏相對平緩,主要為盆地、緩崗丘陵和濱海平原。開發強度較低,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較為豐富。雨量充沛,水資源較豐富但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南部沿海河流源短流急,調蓄能力較低。大氣環境與水環境質量總體一般,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排放輕微超載,水環境基本沒有超載,但應重視近海海域保護。熱量豐富,雨熱同期,降水豐沛,干濕季分明。水熱資源較豐富,生物資源種類多,植被類型主要為熱帶季雨林,土壤類型為赤紅壤。
(45)成渝地區以平原、壩地、丘陵和中低山地為主。開發強度相對較高,可利用土地資源具備一定潛力。水量比較豐富,水資源保障程度較高。成都平原灌溉農業發達,用水量大,在干旱年份缺水季節易出現水資源緊張狀況。成都地區大氣環境質量總體一般,水環境質量較差,部分河段化學需氧量排放存在不同程度超載。重慶地區大氣環境與水環境承載力較低,二氧化硫排放嚴重超過大氣環境容量,南部縣市化學需氧量排放存在不同程度超載。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雨熱同期。土壤類型多樣,平原以灰色及灰棕色潮土為主,低山及丘陵為紫色土。
(46)黔中地區位于貴州省中部,大部分地區屬云貴高原的喀斯特丘陵地貌,城鎮基本分布在山間平地(壩子),可利用土地資源較少,但現有開發強度也不高。位于烏江流域,水資源十分豐富。由于地處山區,空氣流動性較弱,大氣環境質量一般,二氧化硫排放超過大氣環境容量較為嚴重。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好,除中心城市外,基本不存在水污染超載問題。大部分地區處在石漠化敏感地區,生態系統較為脆弱,需要保護部分山區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生物多樣性維護等重要生態功能。
(47)滇中地區屬于滇東高原盆地,以山地和山間盆地地形為主,地勢起伏和緩。多盆地,集中了全省近一半的山間平地(壩子)。開發強度較低,可利用土地資源具備一定潛力。位于長江、珠江和紅河上游,有滇池、撫仙湖等高原湖泊,水資源保障程度較高,但缺水問題較為嚴重。大氣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排放未超載。水環境總體較好,滇池等部分高原湖泊污染嚴重。屬亞熱帶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如春,氣候宜人,干濕季分明。土壤類型以紅壤為主。植被類型多樣,多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
(48)藏中南地區位于喜馬拉雅山和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間的藏南谷地,海拔在3500~4500米左右,可利用土地資源不多,但由于人口較少,人均可利用土地資源相對豐富。屬雅魯藏布江流域,水量豐富,大多數地區人均水資源高于2000立方米。大氣環境和水環境質量十分優良。屬高原河谷地形,降水稀少、氣候干燥,土壤侵蝕脆弱性較高,土壤保持、水源涵養等生態功能十分重要。位于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震災害危險性較高。
(49)關中—天水地區地勢由渭河河道向南北兩側呈階梯狀抬升,地勢起伏相對平緩,地貌主要以河谷階地型平原為主體。開發強度相對較高,可利用土地資源具備一定開發潛力。水資源非常短缺,地下水超采嚴重,形成多個淺層漏斗。渭河水環境污染嚴重,影響城市供水安全。大氣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排放都未超過大氣環境容量。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差,部分河流化學需氧量排放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載。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冬夏較長。降水集中、變率大,易發生水土流失。
(50)蘭州—西寧地區處于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交界地帶,地勢起伏較大,地貌以山地和河谷盆地為主。開發強度較低,可利用土地資源具備一定潛力。地處黃河上游,氣候屬半干旱、半濕潤區。大多數區域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大氣和水環境質量一般,其中城鎮和工礦區是大氣污染點狀分布的主要區域。水污染呈塊狀分布,大多數區域化學需氧量排放已超過水環境容量。河谷地帶生態系統相對比較穩定,山區土壤保持對該區域生態質量作用明顯。
(51)寧夏沿黃地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屬黃河流經賀蘭山和鄂爾多斯臺地之間的沖積平原地貌,地勢平坦,可利用土地資源豐富,土地資源開發潛力較大。人均水資源量在500立方米左右,開發利用率較高,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大氣環境質量較好,大部分地區二氧化硫排放未超過大氣環境容量。水環境質量相對較差,水污染較為嚴重。大部分地區生態系統較為穩定,但受沙漠化的威脅,防風固沙的生態功能重要。
(52)天山北坡地區地形開闊地勢平坦,地貌類型主要為山前沖積、洪積扇平原。土地資源豐富,開發強度較低,可作為建設用地的土地資源豐富。水資源較為緊缺,開發利用程度較高,存在河流尾閭湖泊萎縮等問題。地下水超采嚴重,綠洲內部和邊緣地帶自然生態系統退化。大氣環境質量總體較好,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排放超載。水環境質量總體較差,部分河段化學需氧量排放超載。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劇烈,日照充足,降雨少。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冰川和永久性積雪、耕地、草場、天然森林、水域等均有分布。
(53)本規劃主要明確我國糧食、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和畜水產品主產區的戰略布局,具體范圍和其他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布局由相關部門在專項規劃中予以明確。
(54)七區指東北平原等七個農產品主產區;二十三帶指七區中以水稻、小麥等農產品生產為主的二十三個產業帶。
(55)水源涵養型:主要指我國重要江河源頭和重要水源補給區。包括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功能區、長白山森林生態功能區、阿爾泰山地森林草原生態功能區、三江源草原草甸濕地生態功能區、若爾蓋草原濕地生態功能區、甘南黃河重要水源補給生態功能區、祁連山冰川與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南嶺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
(56)水土保持型:主要指土壤侵蝕性高、水土流失嚴重、需要保持水土功能的區域。包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大別山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三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
(57)防風固沙型:主要指沙漠化敏感性高、土地沙化嚴重、沙塵暴頻發并影響較大范圍的區域。包括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阿爾金草原荒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呼倫貝爾草原草甸生態功能區、科爾沁草原生態功能區、渾善達克沙漠化防治生態功能區、陰山北麓草原生態功能區。
(58)生物多樣性維護型:主要指瀕危珍稀動植物分布較集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生態系統的區域。包括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藏東南高原邊緣森林生態功能區、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生態功能區、三江平原濕地生態功能區、武陵山區生物多樣性及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海南島中部山區熱帶雨林生態功能區。
(59)生態廊道是指從生物保護的角度出發,為可移動物種提供一個更大范圍的活動領域,以促進生物個體間的交流、遷徙和加強資源保存與維護的物種遷移通道。生態廊道主要由植被、水體等生態要素構成。
(60)生態孤島是指物種被隔絕在一定范圍內,生態系統只能內部循環,與外界缺乏必要的交流與交換,物種向外遷移受到限制,處于孤立狀態的區域。
(61)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指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在國內外有典型意義、在科學上有重大國際影響或者有特殊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保護區。
(62)世界文化自然遺產是指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我國文化自然遺產。
(63)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是指經國務院批準設立,具有重要的觀賞、文化或科學價值,景觀獨特,國內外著名,規模較大的風景名勝區。
(64)國家森林公園是指具有國家重要森林風景資源,自然人文景觀獨特,觀賞、游憩、教育價值高的森林公園。
(65)國家地質公園是指以具有國家級特殊地質科學意義、較高的美學觀賞價值的地質遺跡為主體,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而構成的一種獨特的自然區域。
(66)人口在地區間的轉移有主動和被動兩種。主動轉移是指個人主觀上具有遷移的意愿,并為之積極努力,付諸實踐。被動轉移是指個人主觀上沒有遷移的意愿,但出于居住地基礎設施建設、自然地理環境惡化等原因不得不進行遷移。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促進人口在區域間的轉移,除了在極少數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必要的生態移民等被動轉移外,主要指立足于個人自主決策的主動轉移。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提高人的素質,增強就業能力,理順體制機制,引導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的人口自覺自愿、平穩有序地轉移到其他地區。
(67)排污權交易是指在一定的區域內,在污染物排放總量不超過允許排放量的前提下,內部各污染源之間通過貨幣交換的方式相互調劑排污量,從而達到減少排污量、保護環境的目的。
(68)綠色信貸是通過金融杠桿實現環保調控的重要手段。通過在金融信貸領域建立環境準入門檻,對限制類和淘汰類新建項目不提供信貸支持,對淘汰類項目停止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發放的貸款,從而實現在源頭上切斷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無序發展和盲目擴張的投資沖動。
(69)綠色保險綠色保險又叫生態保險,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進行環境風險管理的一項基本手段。其中,由保險公司對污染受害者進行賠償的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最具代表性。
(70)綠色證券,是以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制度和環境信息披露機制為核心的環保配套政策,上市公司申請首發上市融資或上市后再融資必須進行主要污染物排放達標等環保核查,同時,上市公司特別是重污染行業的上市公司必須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進行環境信息披露。
(71)新勘探發現的礦產資源富集區,若位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較弱和生態功能重要的區域,可以適度開發礦產資源,但原則上應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
(72)“自然資源和地理空間基礎信息庫”是我國國家空間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應用的重要項目,主要建設國家基礎地理空間信息目錄體系和交換體系、地理空間信息共享服務平臺和綜合信息庫,以及相應的標準規范、管理制度和技術與服務支撐體系。
(73)“宏觀經濟管理信息系統”是國家電子政務的重點建設項目,主要依托國家電子政務網絡平臺,通過信息資源、信息共享平臺、重點領域業務應用系統和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實現宏觀經濟管理部門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業務管理信息化和科學決策水平。
責任編輯:NF076(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