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七、結論與意見
本月宏觀形勢總體基本符合預期,結合總體形勢,我們提示企業重點關注貿易摩擦加大帶來的出口環境惡化以及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導致的關于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問題。此外,節能減排方案的出臺在對經濟發展形成重要約束的同時也為環保產業將獲得巨大市場空間。
(一)出口環境趨緊,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博弈中找準定位?
貿易摩擦的密集發生和產業沖突的增多已成為我國無法回避的挑戰。尤其在當前嚴峻的外需形勢與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增大等因素相互交織的背景下,如何在全球博弈中找準定位、實現“突出重圍”,是國內產業和相關企業實現生存與發展的一道必答題。
1、貿易摩擦:從產品出口限制轉向宏觀政策層面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遭遇的貿易摩擦案件數量和涉案金額保持高位,已連續16年成為全球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連續5年成為全球遭遇反補貼調查最多的國家。2010年我國共遭遇貿易救濟調查66起,涉案金額71億美元,發生糾紛的對象不僅來自美歐等發達經濟體,也來自于巴西、阿根廷以及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其中既有針對我國傳統優勢產業的,也有針對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高附加值產業的。按照世界貿易組織(WTO)統計,2010年中國出口約占全球總量10%,而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案件數量約占全球案件總數的35%。
貿易糾紛是表象,根子還在于產業結構的同構性。我國與一些國家部分產品可替代性較強,如果不能形成產業的核心國際競爭力,只依靠低廉的要素成本優勢,那么外部需求稍有“風吹草動”,外貿出口就很容易招致激烈的貿易摩擦。統計顯示,鋼鐵、化工、石化、電子信息產業遭遇的摩擦案件數量和金額都位于我國各行業前列。而這些行業恰恰是國內產能過剩、主要依賴國際市場的行業或者是產業結構與國外趨同、在國際市場上與國外產品直接展開競爭的行業。此外,業內人士表示,國外對華貿易保護的領域正從傳統的貨物貿易向人民幣匯率、市場準入、自主創新政策、知識產權保護和投資等領域擴展,貿易摩擦的爭執點也從單個產品向整個產業擴散,最后直抵宏觀經濟政策和制度層面。
2、糾紛升級,貿易環境趨緊
隨著我國制造業以及工業制成品參與國際分工的廣度和深度的進一步加強,客觀上會形成貿易摩擦和產業沖突增多的局面。事實上,當前中國外貿所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空前復雜和嚴峻。中東、北非局勢動蕩,國際主要貨幣匯率加劇波動,國際市場需求仍然疲弱。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等專家近期表示,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風險和美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等事件的疊加效應,使得全球市場處于“新危險區”。同時,由于美國一再祭出量化寬松這種非常規的貨幣政策工具,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承受著嚴峻的通脹壓力。世界經濟形勢越是不好,國際貿易競爭越是激烈,國際貿易摩擦越是增多,我們就要更加重視來自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從長期來看,經歷了空前的國際金融危機,一場全球貿易和經濟發展戰略的深度變革正在世界范圍內醞釀:從美國政府出臺的“國家出口倡議”、歐盟出臺的《貿易、增長與世界事務》的對外貿易新戰略,到印度的商品出口計劃,都提出在未來三五年內更加重視擴大出口,以期拉動本國、本地區的就業。這不僅意味著未來國際市場的爭奪會更加激烈,同時也意味著這些經濟體保護內部產業的呼聲和反對全球化的情緒可能抬頭,我國將首當其沖。例如,2010年以來,美國為加大對國內產業的保護力度,通過修改其國內法律的方式強化貿易執法,其中強化執法的主要對象之一就是我國。
3、積極應對摩擦,推動貿易發展方式轉型
充分發揮包括商務部、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商協會和應訴企業在內應對機制作用。具體看,商協會充分發揮自律、協調功能;產業部門做好預警及信息服務,與國外市場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互動;企業要積極應訴,組建高效的應訴團隊,調動包括進口商在內的各種資源、利用各種渠道綜合應對,同時主動地進一步完善經營管理,如建立完善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掌握抵御貿易摩擦的方法。 而對于主要的貿易摩擦對象國來說,也有其獨特的應對策略。例如對于歐盟的貿易救濟調查,商務部公平貿易局鄭偉建議,由于歐盟采取27個成員國投票的獨特的表決機制,涉案中國企業可以有針對性地做一些成員國的工作,同時與歐盟下游企業、進口商結成同盟軍利用其共同體利益條款“打掉”相關的貿易救濟措施申請。
從制成品、高新技術在總體出口中的占比等數據看,中國與德國沒什么區別,關鍵在于面對全球產業鏈新的分工模式,一個國家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提升關鍵不在產業的升級而在于生產價值環節的提升,因此我國企業要盡快實現從低附加值產業向資本技術或信息管理密集的高附加值環節的提升,搶占價值鏈高端環節。
(二)地方財政風險和土地交易趨冷對地方融資能力形成制約
根據國家審計署公布的全國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我國地方政府財政風險盡管總體可控,但風險正在不斷聚集,部分地區出現的“停止付息”進而引發地方債流標事件表明其財政風險已經暴露出來,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管理將進一步嚴格和規范。此外,土地收入方面也不容樂觀,地方政府加大供地力度,然而,受到房地產調控政策及資金鏈問題影響,土地市場交易數量卻非常低,2011年8月,12個重點城市居住用地成交面積降至80公頃,而上年同期為438.13公頃,且大部分成交土地為底價成交。北京土地儲備中心數據顯示,截至9月8日,北京年內供應住宅地塊合計35塊,總建筑面積475.5萬平方米。業內人士指出,要完成年度供地任務,北京需要在接下來幾個月內加速推地動作。同樣的情況不僅僅出現在北京。8月31日,上海20億元出讓的4宗地塊均以底價成交;9月1日在廣州最大規模的土地推介會上,9宗地塊中有8宗以底價成交。一方面各地政府面臨完成2011年度供地計劃的壓力,另一方面土地市場的成交數據卻并不給力。因此,在地方政府不能舉債的條件下,其融資能力相對于龐大的投資建設任務將更顯不足,尤其對于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限制敬愛那個較為明顯。
(三)節能減排促進調結構,環保行業迎來巨大市場空間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部署加強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同日,國務院全文下發《“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明確了未來五年節能減排的目標,要求在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較“十一五”有顯著下降。方案指出,到2015年,全國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到0.869噸標準煤(按2005年價格計算),比2010年的1.034噸標準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噸標準煤下降32%;“十二五”期間,實現節約能源6.7億噸標準煤。2015年,全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2347.6萬噸、2086.4萬噸,比2010年的2551.7萬噸、2267.8萬噸分別下降8%;全國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控制在238.0萬噸、2046.2萬噸,比2010年的264.4萬噸、2273.6萬噸分別下降10%。
方案提出,抑制高耗能和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調整能源結構等調整產業結構升級的措施,這將對相關產業產生較大影響。與此同時,方案還提出,提高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到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達到47%和8%左右,并對于落實方案總體目標安排了節能減排重點工程和促進節能減排的一系列政策體系。這對于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良好的環境。我們認為,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在促進我國產業升級、結構調整,為我們創造更美好生活的同時,也為眾多行業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隨著百余項節能、減排、減碳政策的全面公布,將從結構轉型、經濟杠桿、監管強化等方面,在“十二五”期間拉動節能環保產業4萬億元產值的形成。(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撰寫)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