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無論怎樣選擇都無解
文章開頭老許的兒子小許,不贊成“生命的尊嚴”這樣的提法。他還在電話里堅定地說:我一秒鐘都不愿跟放棄父親生命的醫學博士陳作兵交往。
“那種人至少不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毙≡S說。
父親老許被檢查出來是肺癌時,已經被醫生宣判是“晚期的晚期”了,已經發生了骨轉移和腦轉移,能掃描到的可見腫瘤26個。
當即,兒子小許就決定:要把自己的每一分錢和每一秒鐘都留給父親。而老許也想“活著”??吹揭恢焕?,老許說:一千萬買一只梨,我也吃不下了,以前不重視身體,太節省,要能多吃點兒梨就好了。
小許說,用盡全力挽救父親,是唯一能做的事兒。一個人連生命都快沒有了,“尊嚴、自由、快樂”這些矯情的字眼兒有什么意義,“他不需要旅游,只需要生命”。
他很清楚,父親會最后離開這個世界,無論做怎樣的選擇都是無解。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積蓄,還租房到醫院附近陪伴。
化療藥是用進口的,還是國產的?這是一個選擇。采用怎樣的化療方案?又是一個選擇。要不要用最新的藥?還是要選擇。后來,癌細胞入侵了老許正常的血管壁,胸腔開始積水,肺就快要被液體淹沒了。老許接受了第一根管子,從鎖骨插進管,抽胸水。每天,那根管子都會抽出一斤粉紅色的液體。“100天,抽了100斤”。
也正是這根管子讓老許多活了100天。
可這根管子解決了憋氣問題,又帶進了空氣,又造成了氣胸。而且管子也帶進去新的細菌感染,老許正在朝一條不可逆的路上走。
父子倆覺得每一步都無可選擇,只有一起奮斗。后來,老許疼得左躺不是,右躺不是,坐起來也難受,瘋狂地扭動身體。
到后來老許的脾氣也大了。有一次,兒子實在忍不住,說:“爸爸,你就不能堅強一些嗎?”可父親的回答讓他終身難忘,那句話讓他深刻理解了臨終病人的感受。父親說:“爸爸到這個程度了,堅強和不堅強有什么區別?”
再后來,痰堵在了胸口,第二根管子從鼻子插進了肺。每天抽出黃黃的濃痰,直到“抽的速度趕不上癌細胞產生痰的速度了”。他的肺一點點變成灰白色,像被棉絮裹著。
進入ICU前的時刻,老許拉著兒子的手說:你們要照顧好自己。我覺得身體緊繃繃的,像被很多鐵絲把身體捆著,爸爸沒什么文化,不知道什么是遺言,也許這就是遺言吧。
先進的醫學設備和藥物讓這句話沒有變成老許的遺言。這位生命以“秒”計算的病人,最終挨過了那年的春節。除夕之夜,下著大雪,昏迷的老許醒來后,對家人說:過年了!我祝你們幸福!
父親走后,這句話陪伴了小許很多年。如果沒有搶救,他是得不到父親這句“祝?!钡?。
小許告訴記者,對癌癥病人而言,沒有尊嚴,只有活著。連生命都快沒有了,何談尊嚴?如果空談尊嚴比生命更重要,哲學的意義在哪里?哲學本該是回答生命的。
“父親留給我的東西太多了!”盡管“人財兩空”(花了幾十萬,還借了債),小許說,他絲毫不后悔當時的選擇。
如今,小許每次吃到梨,都會想起父親。他說,這場經歷,讓他知道“梨的味道不是甜的,也不是酸的,而是平靜的”。
陳作兵的生活卻很久不能平靜下來。很多癌癥患者給陳作兵打電話,希望他能解答,究竟該怎樣做出選擇。但陳作兵堅持,那只是很個人的選擇。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羅點點豎起她的大拇指,說自己同樣很敬佩那些插著七八根管子,選擇與死神頑強抗爭的人,“好樣的!”
她說,生前預囑就是強調死亡的權利由本人做主,怎樣選擇沒有對錯,只要是自己的。
有一次羅點點去美國紐約,專門參觀了特魯多的塑像。這里被稱作醫學的圣地。
特魯多的一生中,當醫生的日子還沒當病人的日子多。1837年,24歲的醫學院學生特魯多來到人煙稀少的撒拉納克湖畔等待死亡,他得了那個年代的不治之癥——肺結核。
遠離城市喧囂,他的身體慢慢好起來。奇怪的是,每當他在城里住上一段時間,結核病就會復發,而一旦回到撒拉納克湖地區,又會恢復體力和心情。后來,他在湖畔創建了美國第一家專門的結核病療養院。他成了美國首位分離出結核桿菌的人,還創辦了一所結核病大學。當然,最終,他也死于肺結核。
如今一個多世紀過去了??粗裣?,最讓羅點點感動的是,蓋在特魯多下半身的那條毛毯。這條毯子讓特魯多的病人模樣顯露無疑,讓“醫生和病人沒有界限”。特魯多的墓碑上刻著他行醫生涯的座右銘:“偶爾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p>
“而這句話正是當下中國醫學界最缺少的?!绷_點點感慨。
因為職業的關系,羅點點和她的朋友對“死亡是一種偉大的平等”這句高懸在北京八寶山骨灰堂門楣上的歌德的名言,有自己的理解。
王一方總講“死亡課”,他也想好了自己怎樣“下課”。他說,最后的時刻,他拒絕用機器延長生命,他會讓人給自己刮胡子,用熱毛巾洗把臉,再擦點兒雪花膏,干干凈凈地離開,要“像老獾一樣,把禮物留給別人”。
ICU專家席修明說,他不會在ICU走,他要躺在一個干凈的床上,一個人也沒有,安靜地對這個世界說會兒話,然后走,正如一只螞蟻離開,一片樹葉落地。
見慣了死亡的劉端祺,沒打算把自己的死亡看做“特別的儀式”。他說,他不會浪費別人的時間,不會過度搶救,趕著誰來看我,就是誰;走了骨灰放在樹下,當肥料?!拔乙簧艹鋵?,我給自己打80分!”
羅點點也想好了最后的“生命的句號”。死后通過捐贈變成一副白骨,掛在一位高大漂亮的隨便什么科醫生的衣帽架上,每天和他一起面對病人,穿他的衣服,還聽他用特別軟綿的口氣打招呼:“嗨!羅美麗!”
相比羅點點他們可以預見的自我做主的死亡,老許最后的生命卻身不由己地緊緊系在一根管子上了。
那年正月初三零點,老許的生命進入了最后的時刻。小許穿過空蕩蕩的走道找醫生,醫生決定再插吸痰管。醫生說他們的職責就是挽救生命,哪怕最后一秒鐘。
而這一次,一直很配合醫生的老許,再也不想做了。他用盡全力抓著大夫握著管子的手,使勁往外推??舍t生有力的手,準確迅速地把管子從他的鼻子穿進,直抵肺。
老許的預感是準確的,最后一管不是痰,而是鮮血。他最后一句話是:“拔掉管子!”一個多小時后,老許走了。
(原標題:生命最后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