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蝸居城市:想說逃離不容易
今年29歲的岳旺已經離開天津回到家鄉山西晉中。回憶起畢業后在天津的4年時光,他記憶猶新。“當年從天津農學院畢業后,6個同學合租一套兩居室。我當時五險一金齊全,戶口掛靠在人才市場。然而,集體戶口效力并不大,如果不在本地買房獲得房產證,就沒有正式的戶口。很少有單位同意上集體戶口。”
岳旺對記者說,每當吃著盒飯,站在窗前看著城市的外環線的時候,他心里總有說不出的孤獨感和失落感。
岳旺逃離了大城市,但更多的是不能、不愿逃離的人群。
“我是學軟件的,剛開始工作,脫離專業別的什么都不會。我打算在天津干幾年,有了工作經驗后就回家轉行做別的。”湯亞超說,其實他不喜歡大城市,喜歡安靜的地方,很想回家鄉河北承德工作。“但承德沒有單位招軟件專業的人。”
“不到山窮水盡,不會離開這個城市。”賀云龍說,最初自己堅信知識會改變命運,從農村老家進城工作,背負著整個家庭的希望,不能回去,也回不去。有時也會想自己的將來,但是如果沒有辦法改變現狀,寧可自己一個人這么過下去,也不愿下一代在上海繼續被“邊緣化”。
楚天香2006年高考后離開青海西寧,來到北京一所知名語言類院校就讀,之后又讀了該校的研究生,去年畢業后在一家文化傳媒單位工作。即便買不起房子,她也不愿因此離開北京。
“我學的專業是外語,回家鄉根本沒有用武之地。北京比一些二三線城市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和工作機會,更不用說比小城鎮了,總覺得在北京更容易成功。而且,看慣了北京的繁華和現代化,再回去總不情愿,和家鄉的關系已經淡薄到只剩下看望父母朋友了。”楚天香說,每次回去參加同學聚會,留在家鄉的同學基本都買了房子,有的甚至都結婚生子了,日子過得特別悠閑。每當此時,自己總有一種說不出的糾結。
是去是留,一些農民工和城市中低收入群體也在盤算個中利害得失。
秦大姐表示,雖然在城鄉接合部打工挺辛苦,并且難以真正融入城市之中,可是回家種地的話,收入更低。總得為后代著想,多攢點錢。
在濟南經五路小學附近的一個房產中介公司,半月談記者遇到來濟南看房子的山東臨沂人劉家麗。她告訴記者,她想把家安在濟南,為孩子以后上學著想,打算買個好學校周邊的房子。
記者了解到,在國家出臺就近入學政策以后,很多城市要求孩子入學,除了有當地戶籍,還要有這個區域內的房產證。名校資源有限,且大多分布在城市中心區。于是,擇校演變成了擇房,以致位于城市中心區域的學區房價格不斷被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