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也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基本途徑。
2007年,初步安排中央投資100多億元,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一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推進耕地質量建設,支持西部重點退耕還林地區基本口糧田建設。二是大力抓好農田水利建設。加強中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
造,加強中部4省大型排澇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設,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投入力度。三是努力提高農產品品質和質量。繼續抓好種子工程、植保工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繼續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加快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提高重大疫病防治水平。積極發展水產養殖業,繼續實施水產良種工程,扶持遠洋漁業發展。啟動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四是繼續支持農業結構調整。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堅持分類指導,發揮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調整和優化農業生產布局,推進農業區域化、優質化、產業化進程。加強以新疆為重點的優質棉花基地和長江流域“雙低”油菜帶建設,繼續抓好糖料基地建設,繼續實施現代農業示范項目建設。
三、繼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堅持以人為本,緊緊圍繞廣大農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活設施,加大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一是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根據國務院批準的《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規劃》,“十一五”期間解決1.6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2007年擬安排中央投資64億元,規劃解決320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二是農村公路。“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改造鄉村道路81萬公里,2007年擬從新增國債投資和中央預算內投資中安排專項資金以及車購稅資金195億元。同時,加強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繼續推進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三是農村清潔能源。2007年擬安排中央投資25億元,支持農村戶用沼氣建設。四是農村通電工程。初步安排中央投資16億元,著力解決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和農村電網改造問題,提高供電能力和可靠性。同時,安排國債投資17億元,繼續搞好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程,幫助貧困農民脫貧致富,推動全國減貧進程;安排國債投資3億元,實施全國血吸蟲病綜合治理工程,遏制血吸蟲病疫情發展趨勢,保護人民身體健康;繼續實施經濟綜合開發示范鎮項目,發展小城鎮和縣域經濟,充分發揮輻射周邊農村的功能,促進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
四、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
“十一五”時期,要全面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形成較為完善的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實現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的農村文化發展新格局。2007年,要進一步加大了對農村義務教育、農村衛生、農村文化基礎設施等社會事業發展的支持。一是努力改善農村教育條件。安排投資10億元(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各5億元),繼續實施“兩基”攻堅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完成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和西部“兩基”攻堅任務。安排資金10億元,啟動實施中西部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二是強化農村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能力建設。配合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安排27億元國債投資,繼續實施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縣、鄉、村三級農村衛生公共服務體系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支持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四是加強農村計劃生育服務設施建設。安排2億元國債投資,繼續支持中西部地區縣、鄉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建設,逐步形成以縣級服務站為龍頭、中心鄉鎮服務站為骨干、流動服務車為紐帶的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系。
五、努力提高支農投資使用效率。
近年來,國家對“三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農業和農村建設投資需求與供給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除總量矛盾外,支農投資還存在使用分散、銜接不夠、效率不高等突出問題。按照國務院的具體部署,國家發展改革委積極推進政府支農投資整合工作。2006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下發了推進縣級支農投資整合的指導性意見,明確了縣級投資整合的基本思路、工作重點及有關要求,并在全國確定了50個整合支農投資試點縣(市)。中發[2007]1號文件進一步提出要加大支農資金整合力度,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率。2007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在總結投資整合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切實加大工作力度,力爭取得實質性進展。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一是會同有關部門著手研究部門間投資規劃計劃銜接和部門信息溝通工作機制,建立部門間規劃會簽制度及年度計劃相互抄報制度,適時研究建立涉農投資網上信息交流制度;二是切實加強對整合支農投資試點縣(市)的工作指導和支持力度,鼓勵試點縣(市)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三是進一步完善涉農投資管理辦法,規范管理程序,改進支持方式。
六、加強政府支農投資項目管理。
新農村建設點多面廣,各地情況不一,政府支農投資既要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又要加強管理,集中用于重點地區、重點項目,確保農民真正得到實惠。一是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億萬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要廣泛聽取民意,圍繞農民需求進行謀劃,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確定政府支農投資建設重點和優先序,確保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決策權和監督權,切實保障農民權益;二是要搞好規劃。基層政府特別是縣一級政府應編制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的新農村建設綜合性規劃,整合縣域內各種資源,促進縣域經濟發展。抓好規劃的組織實施工作,把規劃作為政府安排新農村建設投資的重要依據;三是要把國家支持與廣大農民群眾投工投勞有機結合起來。要針對東、中、西部不同情況,合理確定國家補助標準,通過以獎代補、項目補助等有效方式,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作用,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工投勞;四是要強化管理。依據各部門職責分工,切實加強對政府支農投資項目的監管,保證政府支農投資合理使用。
七、加快農村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
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加大改革力度,明晰產權,明確責任,充分調動各方面投資建設和管好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的積極性,建立農村基礎設施管護長效機制。農戶自建或自用為主的小微型工程,產權歸個人所有,由鄉鎮人民政府核發產權證。對受益戶較多的工程,可組建合作管理組織,國家補助形成的資產歸合作組織所有。對經營性的工程,可組建法人實體,實行企業化運作,也可拍賣給個人經營。對業主開發建設的農村基礎設施,地方人民政府要給予扶持,并規范其收費標準和服務行為。推進農村小型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維護工程原受益者的合法權益。要加強農村公路養護和管理,完善農村公路籌資建設和養護機制,加快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