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突出工業園區支撐,邁出經濟結構調整新步伐
把寧東基地等工業園區建設作為跨越式發展的重中之重,建設大基地,培育大企業,發展新產業,促進新轉變,力爭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以上。
以園區建設吸納產業聚集。針對工業園區經濟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的現狀,堅持一手“抓大”、一手“促特”。始終把寧東國家重點開發區作為自治區“一號工程”,集中會戰,重點建設,確保新建續建重點項目21個、建成投產22個,完成投資超過400億元;大力建設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石嘴山、太陽山、中衛工業園區,進一步做大規模、做強產業,實現產值650億元,增長20%以上。做優做特縣(市、區)工業園區,選準產業定位,注重政策引導,推進靈武羊絨制品、永寧生物制藥、平羅循環經濟、賀蘭清真食品、吳忠穆斯林用品、青銅峽新材料、中寧新材料、石嘴山機械裝備、固原特色農產品加工和鹽化工等十個特色園區差異化發展,產值增長15%以上。建立園區考核評價體系,安排專項資金6000萬元,采取以獎代補等方式,重點扶持投資強度大、建設速度快、投入產出高、節能減排好的工業園區做大做強。
以創新改造力促產業升級。認真執行“五優一新”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瞄準煤炭、電力、化工等行業的高端,做大做強戰略主導產業,擇優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冶金、建材、輕紡等傳統產業,加快提升羊絨精紡、葡萄釀酒、枸杞加工等特色產業。把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作為產業優化升級的重要抓手,完成技改投資155億元,增長20%以上。務必抓好寧夏石化500萬噸煉油、西部聚氯乙烯4萬噸糊狀樹脂、錦寧鋁鎂75萬噸鋁鎂合金等50個重點技改項目。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組織實施100個重點技術創新和新產品試產項目,新建3個國家和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深入實施品牌戰略,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促進工業走上創新驅動的發展軌道。
以龍頭企業帶動產業轉型。實施大企業帶動戰略,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主業突出、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重新確定自治區重點工業企業并實行動態管理,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通過上大項目、兼并重組、產業整合等實現超常規發展。支持神華寧煤、寧夏電力、寧夏石化、中電投能源鋁業、國電英力特等企業快速壯大,推進寧夏發電、中色東方、天地奔牛等企業乘勢擴張。在現有政策的基礎上,盡快出臺保持工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新措施。對銷售收入和利稅達到一定標準的企業,自治區將重點扶持,在申請技改、項目擴建等方面,享受自治區有關部門單列的待遇。積極扶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加快成長,形成大中小配套、多極化支撐的工業發展新格局。
以節能減排促進清潔生產。牢固樹立“寧可犧牲GDP也要保護好環境”的意識,嚴格執行“十條鐵律”和30條意見。加強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用能評估,嚴格重點用能企業的監督考核。繼續在鐵合金、電石、碳化硅等高耗能行業,實施差別電價和能耗限額管理,獎勵節能減排先進企業。完善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堅決杜絕限制性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上馬。擴大循環經濟試點,培育清潔能源等永續產業,提高排放達標率和“三廢”利用率。組織實施好10件環保實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大植樹造林規模,有效增加森林碳匯。
五、突出 “三大示范區”引領,推進農業農村發展新跨越
建設 “三大示范區”,是破解“三農”難題的關鍵舉措,是農業農村跨越發展的總抓手。必須以示范區建設引領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興旺。
立足西北、放眼全國,抓好示范點建設。按照高標準規劃、高水平建設、高科技支撐、高效益經營的要求,全力打造在全國有影響力的“三大示范區”。集中力量先抓好100個現代農業標準化示范點,建檔案、作比較、看效益,重點扶持,逐步升級。加強示范點與區內外科研機構的有效對接,實行首席專家和技術團隊負責制,做到每個特色產業、每個農業類型都有示范點,力爭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新技術、新品種到位率達到90%,農機化綜合水平70%,科技貢獻率70%,帶動全區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科技含量和農產品品質三上臺階。
挖掘優勢、提質增效,加快特色農業發展。實施百億斤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規劃,深化耕作制度改革,推動冬麥北移,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330萬噸以上,確保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大力發展現代設施農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力爭枸杞、紅棗、蘋果、溫棚蔬菜、優質水稻、淡水養殖等規模均達到100萬畝。加快馬鈴薯良繁體系建設,提高馬鈴薯品質和效益。提速發展設施養殖,做大做精清真牛羊肉和奶產業,促使農業優勢更優、特色更特、效益更好。
精深加工、轉化增值,推進產業化經營。積極引進支持各類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重組擴張,形成產業鏈接緊密、技術裝備先進、專業分工合理的農產品加工業集群,力爭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到5家、超5億元的10家、超億元的50家。繼續推進農產品市場建設,完善冷鏈保鮮、質量檢測、物流配送、電子交易等體系,健全營銷網絡,提高農產品流通現代化水平。積極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認證認定和商標注冊,著力培育一批寧夏著名、國內馳名、國際知名品牌,使更多綠色、有機農產品和清真食品打入國內外高端市場。
多輪驅動、多措并舉,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全年計劃投入“三農”資金26.9億元,增長39.6%。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改造中低產田40萬畝,新增灌溉面積10萬畝、基本農田30萬畝。加大政策惠農力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格,擴大補貼范圍,提高補貼標準。高度重視農民工工作,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和山川、區域勞務合作,區內重點項目優先使用本地農民工,千方百計拓展就業增收渠道,確保勞務輸出規模不減少、收入有提高。鼓勵支持農民發展二三產業,幫助農民實現多元增收。
六、加快建設“三大口岸”,帶動現代服務業快發展
進一步擴充“三大口岸”功能,培育做強“六大物流中心”,暢通車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促使服務業提速升級。
加快完善現代物流體系。依托“三大口岸”,挖掘地緣空域優勢,構建陸??障嗷ヅ涮住⒕o密銜接的現代化運輸大格局。高標準建設寧夏國際空港,引進國內外大型空運集團,在增加國內航線的同時,爭取開辟銀川至迪拜等國際航線,開通銀川至韓國、日本、馬來西亞等國旅游包機,打通聯接世界的“空中走廊”。延伸銀川、惠農陸港口岸功能,密切與天津、青島、連云港等港口的合作,力促“公鐵聯運”“鐵海聯運”“空地聯運”,開辟便捷暢通的“出海通道”。謀劃爭取過境動車組直達我區,早日實現3小時通西安、蘭州等周邊城市,8小時達北京、鄭州、武漢等中心城市,構建穩定迅速的 “快鐵通道”。建設完善“六大物流中心”和“十大專業市場”,形成覆蓋全區、輻射周邊、通江達海、聯接國際的現代化物流體系。
精心打造特色旅游目的地。依托特色旅游資源,科學規劃景區景點,深度開發塞上江南新天府、賀蘭山歷史文化、六盤山紅色生態“三大板塊”。建設陽光沙療福地、塞上避暑寶地、黃河金岸勝景、民族風情家園等新型景點,力爭黃河大峽谷、須彌山石窟、水洞溝遺址進入國家風景名勝區,建立橫跨東西、縱貫南北的特色旅游經濟圈,打造西部獨具魅力的旅游勝地。
提速發展金融等新興服務業。支持國有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和地方金融機構發展。加快金融開放步伐,力促招商銀行銀川分行早日掛牌運營,積極引進民生銀行、中信銀行、進出口銀行等金融機構。鼓勵創辦金融消費公司和地方保險機構。穩步發展村鎮銀行和小額信貸組織,擴大村級扶貧互助資金覆蓋面。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強化金融監管,防范金融風險。積極發展會計審計、法律公證、評估代理等中介服務。整合各類信息資源,促進“三網”融合和網絡升級換代,建設 “數字寧夏”。
進一步繁榮活躍城鄉市場。認真落實國家刺激消費的各項政策,深入推進“雙百”“三新”“萬村千鄉”和“農超對接”等商貿流通工程,繼續做好家電、汽車、摩托車等下鄉工作,增加品種類別,擴大補貼范圍,拉動農村消費。發展壯大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專業批發市場,精心打造一批特色商業街區,引進培育一批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和連鎖集團。重點培育文化娛樂、研發設計、體育健身、教育培訓、家政服務等消費熱點,促進農村與城市消費、傳統與現代消費協調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