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九)以加快郊區新城建設為重點,促進城鄉一體發展
加快建設重心向郊區轉移,大力推進郊區新城建設。規劃引領,產業發展與新城建設互動融合,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同步建設,統籌推進郊區工業園區、產業基地和大型居住社區與新城建設。加快提升嘉定、松江新城綜合功能,加快推進青浦、奉賢南橋、浦東南匯新城建設,加快推進金山、崇明新城和新市鎮優化發展。積極推動基礎設施、重大功能性項目向新城傾斜,繼續推進“5+3+1”郊區三級醫院和一批優質學校建設,完善大型居住社區市政公建配套。積極推進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結合地域特點,加快推進新市鎮建設和老集鎮改造。
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提高農村發展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優先安排與農民生產生活相關的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把水利作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加大投入力度,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河流治理和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建設。繼續推進自然村落保護、改造和整治,完成100個村莊改造、4萬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優化郊區農村教育、醫療資源配置,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建設。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繼續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新建高水平糧田667公頃、標準化畜禽養殖場20家、標準化水產養殖場1000公頃,創建一批蔬菜標準園。進一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大力促進非農就業,新增非農就業崗位10萬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大力發展農業旅游業,延長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繼續深化農村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延包后續完善工作。建成以鄉鎮為單位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服務中心。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有序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有償使用和流轉,穩妥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和農民宅基地置換試點,積極推進和規范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對主要農產品生產區縣實行獎勵補助制度。
(十)加大開放創新力度,加快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
文化深深熔鑄在民族的血脈之中,是城市生存發展和振興繁榮的本質性力量。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必須搶占文化發展制高點,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高揚時代發展的主旋律,充分發揮文化引領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重要作用。順應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文化建設的新要求,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手抓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一手抓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干,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水平。以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改善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和服務水平為重點,繼續推進惠民文化工程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提高公共文化活動的群眾參與度。結合世博場館后續利用和郊區新城建設,規劃建設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加強地方志編纂。在城市更新中充分尊重、珍視城市歷史文化,加強歷史文化風貌區、優秀歷史建筑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歷史文脈,挖掘長期積淀的文化內涵,豐富城市文化精神。
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創新。根據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原則,加快推進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完善政策措施,支持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積極推動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集團重組上市,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骨干企業,切實增強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鼓勵開發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拓展新的文化業態,促進人民群眾文化需求規模擴大、層次提升。積極促進文化與創意、科技、金融、貿易相結合,加快推進“創意城市”建設,努力使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充分運用數字、網絡等高新技術,大力發展新媒體、動漫等新興文化產業,積極推動傳統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加強對文化創意產業基地的統籌規劃,推進國家數字出版、國家網絡視聽等重點基地建設。加快建設文化產權交易平臺,拓展文化產品流通和文化服務市場,加快集聚各類文化要素,增強資源配置功能。
把文化人才建設作為文化發展的關鍵舉措,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創新文化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加快培育一批創新能力強、人才集聚度高、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知名度的優秀文化團隊。按照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要求,鼓勵創作更多思想深刻、藝術精湛、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
(十一)聚焦重點抓突破,深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
繼續高舉浦東開發開放旗幟,大力推進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實行開發主導和管理重心下沉,建立扁平高效的新型區域管理體制。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創新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和社會管理模式。聚焦“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區、戰略性新興產業主導區建設,推動金融、航運、貿易、科技等重大改革舉措在浦東先行先試,探索形成符合國際慣例、有效促進功能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制度環境。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實施村莊改造計劃和農民增收計劃,推進教育、醫療基本公共服務區級統籌和管理體制并軌。
深入推進國資國企改革。改造國有資本流動平臺,完善運行機制,發揮國有股權管理功能,促進國有資產有進有退、有序流動。深化國資國企開放性、市場化重組,鼓勵和支持本市國有企業與中央企業、外地企業、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之間的兼并重組。加快推動一批企業集團整體上市,提高經營性國有資產證券化率。推動國有企業優勢資源向主業集中,支持主業做強做大,提高市場競爭力。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規范董事會建設,建立健全企業領導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建立健全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全面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明確禁止準入的行業和領域。加大支持力度,繼續解決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資金融通、自主創新、人才引進、項目審批等突出問題。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著力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善中小企業上市、小額貸款、集合債券、融資擔保等融資服務體系,加強“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
加快現代市場體系建設,進一步發展資本、技術、人才、產權等要素市場。繼續加強市場監管,深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強化產品質量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商業賄賂、虛假廣告等行為,努力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加快建設社會誠信體系,探索建立涵蓋多領域的信用信息共享和聯動機制,擴大信用產品、信用服務應用。
(十二)堅持開放型經濟發展方向,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
進一步擴大全方位開放,深入推動 “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優化市場結構和貿易結構,深入拓展新興市場,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進一步增強口岸服務功能,發揮外高橋、洋山保稅港區的優勢,增加先進設備、關鍵零部件和國內短缺資源進口,成為我國進口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口岸貿易、服務貿易和新型國際貿易。著力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營造良好投資環境,引導外資投向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集聚外資企業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營運中心、結算中心、數據中心等功能性機構,更加注重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管理理念和高端人才。創新利用外資方式,鼓勵外資參與資本市場、股權投資、風險投資和并購重組。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實施跨國并購,開展對外工程承包,大力承接離岸服務外包,加快培育一批本土跨國公司和知名品牌。健全對外投資合作的政策促進體系、服務保障體系、風險防范體系和應急處置體系。繼續擴大與港澳地區的經貿往來與合作。把握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實施的機遇,加強滬臺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合作。進一步做好僑務工作,積極支持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參與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繼續發揮外事工作在本市對外開放中的積極作用。
加強國內區域合作,更好地服務全國。深入貫徹《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動長江黃金水道共建和長江沿岸城市多領域合作。堅決落實中央《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主動參與中部地區崛起和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積極開展與環渤海和珠三角等地區的合作,鼓勵有條件的產業園區輸出品牌、管理和技術。完善支持內資企業投資的政策體系和服務網絡,服務好各地來滬企業。深化與各省區市的合作交流。加強對口支援工作,對新疆、西藏、云南、青海和三峽庫區有關的對口支援地區,加大幫扶力度。
三、關于《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的說明
市委、市政府對制定 “十二五”規劃工作高度重視,早在2009年上半年就部署前期研究工作,在2010年開展了全市“十二五”規劃大討論,并先后多次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努力使規劃的編制過程成為凝聚人心、形成共識、探索思路、解決難題的過程。九屆市委十三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上海市委關于制定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據此制定了《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請本次大會審議批準后,頒布實施。下面,我就兩個問題作簡要說明。
(一)關于“十二五”規劃的總體考慮
“十一五”時期是上海發展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經過五年奮斗,上海圓滿完成國家交給的辦好世博會的光榮任務,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四個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城市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明顯提升,“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十二五”時期,是上海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的重要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綱要(草案)》根據市委《建議》,立足“十一五”發展基礎,把握“十二五”發展形勢,提出“十二五”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和目標任務。
上海“十二五”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適應國內外形勢新變化,順應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按照中央提出的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要求,緊緊圍繞建設“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體目標,堅持科學發展、推進“四個率先”,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為強大動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充分發揮浦東新區先行先試的帶動作用和上海世博會的后續效應,創新驅動、轉型發展,努力爭當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堅持科學發展、實現“四個率先”,是中央對上海的明確要求和殷切期望,也是上海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是上海在更高起點上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在“十二五”規劃編制中,我們力求把創新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和各環節,努力貫徹六個基本要求,這就是必須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必須加快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必須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社會建設和管理,必須著力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必須加快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必須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
“十二五”時期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取得決定性進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率先突破,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綱要(草案)》提出了七個方面的主要目標和35項具體指標。一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5%左右。二是城市創新活力大幅提升,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比例達到3.3%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三是城市服務功能全面增強,“四個中心”核心功能初步形成,城市信息化整體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城市文化更加繁榮、更具魅力。四是城鄉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明顯提高,各類保障性住房新增供應100萬套左右,財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財政支出的比重達到15%。五是生態環境不斷優化,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下降。六是改革開放取得新的突破,市場配置資源能力進一步增強,開放型經濟和城市國際化程度達到新水平。七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會管理制度加快完善,誠信體系建設取得新突破,努力使上海成為最安全的大都市之一和法治環境最好的地區之一。提出上述目標的主要考慮是,體現國家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和要求,體現為全市人民創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這一根本目的,體現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時代要求,更加重視優化經濟結構和提高質量效益,更加重視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更加重視提升城市服務功能,更加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視生態環境建設。
(二)“十二五”時期的主要任務
《綱要(草案)》圍繞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提出了13項主要任務。這里,從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改革開放三個方面作簡要說明。
科學發展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上海經過二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以投資拉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已難以為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十二五”時期,要牢牢把握重要戰略機遇期,把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任務,咬住“四個中心”建設的國家戰略目標,加快結構調整、強化自主創新、推進節能減排,不斷增強城市的國際競爭力。《綱要(草案)》從七個方面對經濟建設進行了部署。一是邁向“四個中心”。以提高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為著力點,全力推進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建設,全面提升經濟中心城市的國際地位,為2020年基本建成“四個中心”奠定堅實基礎。二是構建服務經濟時代的產業體系。把結構調整作為轉型發展的主攻方向,加快發展服務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提升制造業能級,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三是建設充滿活力的創新型城市。充分發揮上海科技教育資源和人才集中的優勢,以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發展,完善城市創新體系,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四是構筑城鄉協調的發展格局。優化市域空間布局,加快發展重心向郊區轉移,以郊區新城建設為重點,推進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五是創建面向未來的智慧城市。突出信息化領先發展,加快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信息化在政務、商務、生活等領域的滲透和運用,促進產業智能發展。六是建設管理一流的現代都市。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為先、管理為重,把世博經驗轉化為城市管理長效機制,努力形成安全、整潔、有序、高效、法治的城市現代化管理格局。七是營造生態宜居的綠色家園。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著力推進節能減排,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改善民生是推進轉型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立足國情、市情,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突出保基本、重均衡、可持續,聚焦住房、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群眾關切,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使發展成果更加均衡地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要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創新政府管理方式,進一步夯實基層基礎,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穩定。《綱要(草案)》從三個方面對社會建設進行了部署。一是創造安居樂業的人民生活。著力完善保障民生的制度安排,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合理調整收入分配,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整合銜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形成“四位一體”的住房保障體系。堅持以改革促發展,提升教育、衛生服務質量。二是促進和諧有序的社會管理。大力加強社區建設,發展基層民主,積極培育社會組織,激發社會活力。加強人口綜合服務和管理,注重矛盾源頭預防,暢通民意表達和回應渠道,促進矛盾糾紛規范化、制度化解決。三是塑造時尚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提高文化原創能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和輻射力,推動商旅文體聯動發展,著力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改革開放是推進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上海過去二十年大發展,靠改革開放;下一步要實現發展轉型,更要靠改革開放。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著力于加快市場化、國際化進程,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努力當好全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綱要(草案)》從三個方面對改革開放進行了部署。一是建設創新開放的新浦東。高舉浦東開發開放的旗幟,按照“三個著力”的要求,更好地發揮浦東在改革開放中的先行先試作用、在推進“四個率先”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和在建設“四個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二是爭當改革攻堅的排頭兵。深入推進行政體制改革,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營造有利于服務經濟發展的制度環境,推進社會領域體制機制改革,率先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三是形成海納百川的開放格局。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促進區域合作互利共贏,扎實開展對口支援工作,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競爭合作,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四、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做好今年和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以創新精神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緊緊圍繞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潔政府,踐行執政為民,堅持從嚴治政,突出轉變職能,注重創新管理,著力提高服務能力,加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全國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費最少的行政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