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爭議OECD報告
這份報告被多家媒體轉載和引用。《亞洲新聞》說,中國政策允許農民工給農村家鄉大量匯款,而且農村生活支出很低,切實緩解了中國社會的不平衡。《愛爾蘭時報》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仍然很大:“沒有什么能比一年一度的春運更能體現中國的東西部差距”,“與農民工相對的是中國有10%的富人年收入在3萬美元以上,使得中國平面彩電的需求在2009年上升了90%”。文章說,經合組織的報告顯示,中國的基尼系數“比美國還嚴重,跟愛爾蘭更沒法比”。德國“新聞深度分析”網3日以《OECD給中國帶來了好消息》為題發表評論說,中國如果繼續長期在社會民生領域進行投資,不僅能夠刺激內需,增強社會凝聚力,而且也將對整個世界有益。
經合組織的報告也在中國學者中引起爭議。吉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李曉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一個國家基尼系數達到35以上就是嚴重的貧富分化了,僅0.2的差異實在不能說明中國的貧富差距已經縮小,統計方法和數據來源不同也可能造成這種差異。中國銀河證券經濟學家苑德軍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他認為中國的貧富差距“應該能排在全球前15名”:“我們日常生活里都能感受到貧富差距正在擴大,而且可能已經達到近幾十年來的最高點。經合組織的結論和我們的切實感受太不一樣。”他說,中國一些人有很多隱性收入,“我弟弟是個農民,一年純收入才3000元人民幣。”
也有不少學者認為“中國貧富差距縮小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發展戰略處處長高輝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中國的富人越來越有錢,給人們造成了中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感覺,但實際上基尼系數考慮的不只是富人的財富狀況。由于窮人的財產基數小,窮人的收入增長速度甚至可能超過富人。他說,這些年來,國家對貧困人口的補貼力度很大,比如最低工資標準、最低收入保障都在提高,又對農民進行了各種補貼,這部分受益人群的數量是很大的。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吳要武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我從某種程度上贊同OECD的觀點,過去很多國際機構甚至中國學者都高估了中國的收入差距水平,因為在統計收入差距時他們往往忽略了農村遷移到城市的人群收入,而這批人是介于城鎮和農村人口之間的一個水平,是用來平衡差距的”。吳要武還說,中國經濟這10年的發展,使人均GDP從7858元增長到22698元,增加了2倍,“沒有哪個群體不能分享這個發展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