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九、保障措施
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創新,加大支持力度,賦予與南沙新區發展定位相適應的政策措施,形成南沙新區的體制機制優勢和政策優勢,推動粵港澳三地全面對接、融合發展。
(一)保障機制。
1.健全高效管理機制。
——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搭建精簡高效的管理架構,積極推進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建立高效運轉的行政管理機制。完善重大決策的規則和程序,進一步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
——營造優質政務環境。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創新,簡化審批程序,公開辦理程序,強化過程監控,建立行政審批事項的動態管理制度。探索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在企業設立、經營許可、人才引進、產權登記等方面實行一站式服務。加快電子政務建設,積極推進網上審批制度。
——建設法治政府。堅持依法行政,規范執法行為,強化公務員法制和責任意識,實現由傳統行政管理向現代化法治管理轉變。推進司法公開,確保司法公正,健全訴求表達、利益協調的網絡體系,積極推進和不斷完善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分析及評估機制,將南沙新區建設全面納入法制軌道。
2.推進服務業綜合改革。
——積極開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政策和體制環境,在財稅政策、工商登記、土地和海域使用、項目審批、政府采購等方面加大對服務業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南沙新區在探索現代服務業稅收體制改革中的先行先試作用,盡快建立統一、合理、普惠的社會組織稅收優惠政策體系,為現代服務業發展和吸引各類高層次人才創造良好環境。
——深入推進CEPA先行先試。在CEPA框架下,探索港澳人士參與南沙新區開發建設的形式和途徑,研究建立南沙新區開發高級顧問機構,發揮學術界、工商界的作用,形成共同推動發展的新格局。完善服務業市場準入制度、政府監管制度和非營利組織運行制度,爭取在外資進入門檻、股權比例、業務領域、市場范圍等方面對港澳開放,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的自由化。根據相關規定,探索特定地塊租賃開發、商業機構獨資和合資合作開發等多種合作形式,研究港澳市場主體參與南沙新區開發建設的便利化投資機制,共同設立重點合作園區開發基金。
3.推進科技體制創新和科技金融結合。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大力發展新型研發組織,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有效組織模式,發展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深化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支持港澳科研組織在南沙設立分支機構,參與國家和地方科技計劃。深入推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工作,探索科技與金融結合新模式,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投融資服務體系,推動開放條件下的金融、科技和產業融合創新,在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下積極吸引港澳金融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和高科技產業領域;支持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天使基金、科技保險、融資租賃、知識產權質押等創新金融業務,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發展的融資支持,完善融資性擔保體系,規范發展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推動建設功能豐富、規范高效的區域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不斷優化南沙新區投資發展環境。
4.加快創建人才特區。
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積極探索人才發展的特殊政策和機制,盡快在人才開發、股權激勵、技術入股、科技成果產業化、人才中介服務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大人才開發投入,大力發展人力資源服務業,加快建設和扶持高水平、國際化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優化人才創業支持體系,大力完善創業風險投資機制,支持科技成果產業化。實施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人才模式,加快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科研工作站以及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等載體的建設。建設人才交流培養平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跨國跨地區開展學術交流和項目共建,設立聯合研發基地,推動境內外人才聯合培養。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帶尖端技術、項目入區,與港澳和海外機構建立人才優勢共享機制,聯合開展科研項目研究,進行科研成果轉化。
5.優化口岸通關環境。
優化口岸查驗監管模式,建設粵港澳口岸通關合作示范區。提升粵港澳口岸合作水平,積極探索南沙新區與港澳間口岸查驗結果互認。推動南沙港區與內陸無水港之間跨關區、跨檢區便利通關。按照國際先進標準進行農產品生產、檢驗和配送,探索先進可行的供港澳食品、農產品檢驗檢疫制度,確保供港澳食品、農產品優質安全。根據與港澳往來和新區建設的實際需要,適時簡化人員出入境手續,為南沙新區居民出入境提供便利通關條件。對進出南沙港區的貨物和船舶,實施國內同類港區最為優惠的查驗監管行政收費。依托廣州電子口岸,全面提升南沙港區的口岸通關信息化水平。加強南沙港區口岸查驗機構建設。
(二)加強政策支持。
1. 財稅政策。
——根據南沙新區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方向,由財政部、稅務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定支持南沙新區發展的財稅優惠政策。
2. 金融政策。
——加強粵港澳金融合作,穩妥開展金融業綜合經營、外匯管理等金融改革創新試點,支持南沙新區在內地金融業逐步擴大對港澳開放的過程中先行先試。
——支持港澳金融機構根據CEPA優惠措施及相關法規規定,在南沙新區設立機構和開展業務。
——國家鼓勵和支持在南沙新區新設金融機構,開辦期貨交易、信用保險、融資租賃、信托投資等業務。
——允許符合條件的港澳機構在南沙新區設立合資證券公司、合資證券投資咨詢公司和合資基金管理公司。
——鼓勵港澳保險經紀公司在南沙新區設立獨資保險代理公司。
3.與港澳往來便利化政策。
——為南沙新區居民及在區內投資、就業的內地居民辦理往來港澳通行證及簽注提供便利,積極研究推動為南沙新區居民及在區內投資、就業的內地居民辦理往來港澳地區通行一年有效多次簽注。
——對外籍高層次人才給予居留便利,制定放寬免稅居留期限、往來便利化等優惠政策。
——打造世界郵輪旅游航線著名節點,便利郵輪及其載運人員出入境。
——允許在南沙新區辦理港澳地區航運公司所屬船舶及非本地住所的個人所擁有游艇的船舶登記。條件成熟時,探索粵港澳游艇通關新模式。
——在南沙新區放寬進口游艇相關政策,試點游艇保險制度,便利粵港澳游艇出入境。
4. 擴大對外開放政策。
——建設粵港澳口岸通關合作示范區。
——條件成熟時,在南沙新區部分區域探索實行分線管理政策。
——簡化南沙港區與香港葵涌碼頭船舶進出境手續。
——將廣州港口岸整車進口港區范圍擴大至南沙港區,支持南沙港區口岸開展零擔拼柜出口業務。
——建設南沙(粵港澳)數據服務試驗區。允許在南沙新區試點開展離岸數據服務。
——積極引導廣東境內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CCC)檢測實驗室服務南沙新區注冊的港澳企業。
——增加南沙新區粵港澳直通車指標數量。
5. 土地管理政策。
——支持南沙新區開展土地管理改革綜合試點。
——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系統平衡的前提下,保障南沙新區科學發展的必要用地。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從嚴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在符合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合理確定新增建設用地規模、布局和時序安排。首期新增建設用地規模控制在60平方公里以內,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組織建設,確需增加建設用地規模的,依法定程序報國務院批準。國家在編制年度土地利用計劃時,根據南沙新區建設實際,給予適當傾斜。
——在南沙新區開展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定期評估和適時修改試點,強化規劃實施的動態管理。
——南沙新區經國務院批準調整用地規模涉及減少耕地和基本農田,必須進行占補平衡和補劃,確保廣東省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支持南沙新區開展建設用地審批改革試點,試點方案報國土資源部同意后實施。
——在保障河口地區泄洪納潮安全和不破壞水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經科學論證可依法適當圍填水域,科學合理有序利用灘涂資源,圍填水域需依照相關法律法規辦理灘涂占用使用審批手續。
6. 海洋管理政策。
——嚴格實施海域使用管理法,推進海域資源市場化配置進程,完善海域使用權招拍掛制度,探索建立海域使用二級市場。
——依法開展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在不破壞海岸帶、海域和海洋生態系統功能的前提下,嚴格執行圍填海計劃,統籌海島保護、開發與建設;對重大項目用海的圍填海計劃指標給予傾斜。
——允許南沙新區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區域按照相關政策依法申請使用海域,優化申報程序,探索用海管理與用地、供地管理銜接試點。
7. 社會事業與管理服務政策。
——積極支持南沙新區開展國家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
——鼓勵和支持南沙新區開展國際教育合作試驗。探索創新內地與港澳及國際知名高校合作辦學模式,在自主招生、課程設置、學位授予等方面給予合作辦學高校更大的自主權,并在國家承認方面給予支持。
——允許港澳地區的建設、醫療等服務機構和執業人員,持港澳地區許可(授權)機構頒發的證書,按照內地與港澳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規定經備案或者許可后,在南沙新區開展相應業務。
(三)加強組織實施。
——強化法治保障。建立健全貫徹落實規劃的長效機制,加強立法工作,切實把南沙新區開發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通過立法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加強對經濟活動及各種開發建設工作的法律保障。通過立法強化對規劃實施情況的制度化監督,進一步完善獎懲制度。
——強化組織領導。建立由發展改革委牽頭,國務院有關部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廣東省、廣州市等各方參加的協調機制,切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制定實施方案,明確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機制,落實工作責任。廣東省、廣州市要按照本規劃確定的功能定位和發展重點,成立專職機構,抓緊推進重點任務和相關項目的組織實施。在規劃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重大問題要及時報告國務院。
——強化統籌協調。國務院有關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能,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要依據本規劃的要求,制定支持南沙新區開發建設的具體政策措施,在有關規劃編制、政策實施、項目安排、體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并做好組織協調工作。要加強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指導和幫助地方解決規劃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強化監督檢查。發展改革委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本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分析,做好各項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實的督促檢查,會同廣東省人民政府定期組織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并將實施情況及時報告國務院。完善社會監督機制,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規劃的實施和監督。(國家發改委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