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星斗:“為了拯救經濟上的困難,我們也應當打破戶籍的堅冰,你把它叫堅冰也可以,你把它叫做這么一道鐵門也行,目前是有條件打破的,而且各個地方政府也有積極性的,因為它要解決這種投資不足的問題,房地產過剩這樣的一些問題,地方政府有進行戶籍改革的積極性,下面我認為要做的就是中央政府在推上一把?!?/p>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的城鎮化率穩步提升,從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8年的45.7%,累計提高27.8個百分點,但是2004年以來城鎮化率的上升幅度呈現下降趨勢。一方面,隨著城鎮化的深入,農民工進城的邊際收益遞減,制度性因素對城鎮化的制約也開始凸現;另一方面,金融危機造成大量農民工返鄉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城鎮化進程的放緩。
社會學家孟德拉斯曾經指出:“二十億農民站在工業文明的入口處,是20世紀下半葉,世界向社會科學提出的主要問題。” 今天這個命題跨越世紀的門檻,正擺在中國的面前。
溫家寶:“由于我們國家人多地少,在大城市我們還要考慮大城市的承載能力,而首要的是要引導農民工在中小城市和大的集鎮安家落戶?!?/p>
表面上看起來,戶籍制度改革等等一系列推進城鎮化的政策措施似乎和促進經濟發展沒有直接關系。但有經濟學家曾經算過這樣一筆賬:按照我們國家的人口規模,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意味著大約有2000萬農村人口將進入城鎮,他們的居住、生活、就學、就業,都會創造巨大的經濟需求。
從這個角度看,城鎮化不僅是個龐大的社會工程,也是一項巨大的經濟工程,它不僅可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還能夠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投資,擴大消費,可謂一舉多得。那么,我們怎么才能把握住城鎮化進程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歷史機遇呢?
掃除制度障礙是擴大內需的基礎
在經濟增長企穩回升、金融危機影響逐步減弱的時候,怎么樣擴大內需?對中國經濟來說顯得越來越重要。加快城鎮化進程,不單把農村戶口轉成了城鎮戶口,更重要的是掃除了很多制度障礙,提高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而這些正是擴大內需的基礎。伴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還會帶動很多經濟資源優化配置,這些變化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充沛的發展活力。
2009年,成都發布的戶籍改革政策最惹眼的一條就是購房落戶:在成都購買一套70平方米的房子就可以拿到成都戶口,曾經比金子還珍貴的城市戶口現在對很多人變得不再遙遠,對于這項政策,成都市民有喜有憂。
成都居民:“戶口轉進來,娃娃可以讀書,大人可以安居樂業了。”
記者:“擔心房價上升,因為人越來越多了?”
成都居民:“是。”
成都市民說法各不相同,成都市的政府部門也有著自己的看法。
成都市房產管理局市場管理處處長趙江明:“它(購房落戶)對這個市場是有積極作用的。”成都市教育局普教一處處長何榮:“主要是發展的趨勢如果來得太猛的話,教育部門我們要提早做好準備?!?/p>
不過,不管人們怎么議論,需要戶口的人早已開始行動,負責落戶的成都市公安局每天忙的不亦樂乎。
成都市公安局民警李璟:“前幾天每天早晨6、7點就有老百姓到大廳外面排隊等候了,我們應該是9點鐘上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