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批免费视频播放免费,两性午夜刺激性视频,天堂v亚洲国产ⅴ第一次,日韩肉丝袜免费无码Aⅴ

青海省“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

2013年02月06日16:19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規劃 扶貧開發工作 貧困村 三江源地區 貧困地區 科學發展觀 非經營性固定資產 貧困特征 同德縣 城鄉用地

第六章 重點工程

“十二五”期間,青海省扶貧開發把連片特困地區作為主戰場,堅持扶貧開發與農村牧區低保兩輪驅動,按照“連片開發、整村推進、效益到戶”的思路,重點實施專項扶貧重點工程和行業扶貧工程。

第一節 專項扶貧重點工程

“十二五”期間,全力實施“十大專項扶貧重點工程”,力爭實現實施項目的貧困地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整村推進工程

整村推進工程圍繞改善貧困村的生產生活條件,把民生工程和生計建設作為重點。“十二五”期間,青海省有1942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項目,涉及全省六州一地一市40個縣(市)。其中海東地區593個村,西寧市421個村,海北州110個村,海南州239個村,海西州179個村,黃南州130個村,果洛州102個村,玉樹州168個村(詳見附表2)。

2011年,在350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項目,其中,未實施整村推進任務的貧困村280個,其他3個類型70個村;2012—2015年在1592個貧困村實施整村推進項目,年均實施398個村。實施的整村推進主要為新確認的貧困村、回頭看貧困村和因災返貧行政村。項目主要涉及種植業、養殖業、運輸業、加工業、商貿業、科技培訓等六大類。特色種植業項目主要以連片開發模式實施;養殖業項目主要以連片開發和單村推進模式實施;加工及商貿旅游項目以產業帶動模式實施;基礎設施項目以其他模式實施。

整村推進工程,要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和“六到農家”的要求,以提升貧困農牧戶自我發展能力、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培育特色優勢產業、提高勞動力素質為重點。通過產業脫貧和“水、電、路、能源、房、教、衛、文、就、保”全面治理,使貧困村的特色優勢產業基本形成,基礎設施和村容村貌明顯改善,貧困群眾健康生活水平、綜合素質和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升,貧困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為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實施整村推進工程,一是以貧困村產業脫貧為重點,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優化結構、提高效益,積極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和減災避災產業,加快推進貧困地區產業化進程;二是以貧困村內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著重解決貧困村內行路、飲水、用電、就醫等民生問題,使貧困村村容村貌明顯改善;三是以提高貧困農牧民收入為目標,加大農牧民從事產業和外出務工的技能培訓,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四是堅持貧困村綜合治理、全面發展,加強貧困村鄉風文明和村級班子建設。

二、易地扶貧搬遷工程

易地扶貧搬遷是國家在新時期探索實施的一項重要舉措。據調查摸底,青海省尚有689個村的4萬戶、20萬人仍然生活在自然條件特別惡劣、生態嚴重退化、資源極度匱乏、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繁、人類難以生存的地方,就地無法實現脫貧,需要進行易地扶貧搬遷,才能從根本上改善居住環境和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脫貧致富。“十二五”期間,在干旱山區、荒漠地區、生態脆弱及地質災害頻繁地區,選擇缺乏基本生存條件的438個村、3萬戶、15萬人實施搬遷安置任務(其中:整村整社搬遷安置10.87萬人、進城入鎮搬遷安置2.11萬人、自主異地搬遷安置0.97萬人、插花分散搬遷安置1.15萬人)。

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要按照“六個轉變”和“六個結合”的要求統攬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堅持群眾自愿,以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為目標,以改善農牧民生存環境為切入點,以安置貧困群眾為重點,以增加農牧民收入為核心,整合各類資金,加大易地扶貧搬遷力度,著力培育和發展后續產業,促進改善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要充分考慮資源條件,因地制宜,有序搬遷,改善生存和發展條件。有條件的地方,積極引導貧困群眾向中小城鎮、工業園區移民,創造就業機會,提高就業能力。通過規劃項目的實施,切實解決搬遷群眾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使搬遷群眾實現“住房有保障、增收有渠道、產業有發展、環境有改善”的建設目標,確保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

三、特困地區綜合治理工程

加快解決青海省特殊類型貧困地區的貧困問題,實施青海藏區和東部干旱山區兩大區綜合治理工程。

青海藏區: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以改善民生為核心,以集中連片、產業發展、綜合治理為抓手,圍繞三江源地區建設國家級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黃南州建設有機畜牧業科技示范園、海南和海北建設生態畜牧業示范區、海西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加快綜合治理力度,構筑扶貧開發新模式。突出發展防災減災產業和生態畜牧業,重點扶持發展生態畜牧業、設施畜牧業、中藏藥材、人工種草、畜種改良、畜產品加工、民族手工業(民族日用品、工藝品、藏繡、熱貢藝術等)、高原特色旅游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在發展產業的同時,加大基礎設施及公益事業的投入,切實改善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條件。

東部干旱山區:以發展產業、提高自我發展能力為主。圍繞河湟特色農牧業百里長廊發展規劃,以發展高效特色農牧業為主線,以貧困人口增加收入為核心,結合湟水流域設施農牧業經濟帶,生豬產業帶和奶牛禽蛋產業帶,黃河流域特色果品產業帶,牛羊販運育肥和冷水養殖產業帶,勞務輸出產業等六個優勢區域產業發展,培育壯大一批特色優勢產業項目,重點扶持蔬菜、食用菌、馬鈴薯、油菜、蠶豆、花卉、奶牛、生豬、禽蛋、牛羊販運育肥、特色果品、水產、農畜產品加工、餐飲(拉面)、旅游等。完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四、人力資源開發工程(就業促進工程)

人力資源是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青海省堅持人才強省戰略和就業優先戰略,以提高貧困地區勞動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開發特困地區和專項扶貧急需的緊缺人才,鼓勵和引導各類人才向連片特困地區和重點縣流動,為貧困地區跨越發展提供強大的人力和智力支持。“十二五”期間,每年就業技能培訓5000人,5年共培訓2.5萬人;年均培訓干部737人,5年共培訓干部3686人。

“雨露計劃”培訓工程。雨露計劃是徹底根治貧困癥結,實現貧困地區持續發展的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十二五”期間,加大“雨露計劃”實施方式改革力度,緊緊圍繞規劃的目標任務,綜合運用各種扶持手段,以促進貧困人口穩定就業為中心,促進和支持農村牧區貧困家庭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等新生勞動力接受勞動預備制培訓,以省內國有和私營大中型企業為重點,采取定點培訓、訂單培訓等形式,多渠道、多層次開展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為貧困村培養產業發展的人才隊伍,全面提高貧困人口綜合素質,增強其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長遠發展能力,達到“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目標。對農村牧區貧困勞動力積極開展就業技能、實用技術和創業培訓。實施項目的貧困村每村至少有一名致富帶頭人,每戶至少有1名掌握1門實用技術的“科技明白人”。

加強扶貧干部教育培訓。貫徹落實人才強省戰略和《青海省扶貧開發人才發展規劃》,對全省貧困地區的扶貧干部實施全覆蓋、多手段、高質量的培訓。重點加強對連片特困地區、重點縣、貧困村領導干部的培訓,以增強扶貧干部素質能力為重點,以提升培訓質量為主線,通過培訓努力造就一支政治素質好、知識結構優、履職能力強、作風過硬的扶貧干部隊伍,推動規劃目標的順利完成。

   上一頁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科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