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九、幫扶脫貧工程
幫扶脫貧就是廣泛動員和組織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貧困地區的開發建設,是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內容。青海省社會扶貧工作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青海特色的社會扶貧工作框架,主要包括六個方面:各級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開展的定點扶貧;東部沿海發達省市對青海省開展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動員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扶貧;軍隊參與扶貧;開展“村企共建”活動;開展“戶幫戶、一扶一”活動。
“十二五”期間,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充分發揮企業、學校、科研院所、軍隊和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中的積極作用。建立沿海發達省市和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綜合幫扶機制。進一步完善遼青對口幫扶機制。要建立扶貧部門與各幫扶單位簽訂目標責任、檢查落實、考評獎罰機制,推動各項任務的落實。總結推廣“村企共建”先進典型,進一步擴大“戶幫戶”活動規模。繼續廣泛動員社會團體、民間組織、國際組織以多種形式參與扶貧開發活動,發揮社會扶貧在扶貧開發中的重要作用。
十、地方病防控扶貧工程
青海省藏區,有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大骨節病、包蟲病、布魯氏菌病(以下簡稱布病)等6種地方病。在藏區33個縣中,有31個縣為地方病高發區。地方病高發,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健康,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因素。全省藏區的地方病高發區共有33個鄉(鎮),已患地方病的貧困群眾21.25萬人,其中重度患者4.13萬人。
地方病區的扶貧開發要以黨的十七大和中央藏區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統籌規劃、農戶自建”的原則,以推進藏區扶貧開發進程為目標,以發展生產、全面防治地方病為手段,不斷提升藏區地方病區的扶貧開發工作水平,促進該區和諧發展。“十二五”期間,重點扶持產業發展、衛生防治、異地扶貧搬遷、異地教學育人、飲水安全、科技攻關等工程。
第二節 行業扶貧工程
青海省各行業部門要把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和條件作為行業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在資金、項目等方面向貧困地區傾斜,按照《規劃》的要求,明確部門職責,完成本行業省上既定的扶貧任務。行業扶貧工程包括基礎設施工程、特色優勢產業工程、文教事業工程、公共衛生工程、社會保障工程、生態環境工程。
一、基礎設施工程
基礎設施是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的重要保障。青海省要繼續把加快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放在首要地位,著力提升發展保障能力。加快貧困地區國土整治、村莊整治和中低產田改造。積極實施貧困地區安全飲水工程。加大農村危房改造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快貧困地區通鄉、通村道路建設。加快貧困地區農村牧區能源建設。普及信息服務,優先實施特困地區和重點縣村村通廣播電視、電話工程。加快農村牧區郵政網絡建設,推進廣電、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通過基礎設施工程建設,貧困地區貧困村基本實現“四通五有”,即具有條件的行政村基本實現通水泥路,村莊間道路硬化;行政村解決生產生活用電,自然村解決生活用電,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基本實現戶戶通電;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寬帶,基本實現自然村通郵、通信信號全覆蓋;行政村基本解決農村能源(生活燃料)問題;行政村大多數村民能夠飲用符合國家頒布的《飲用水衛生安全標準》的飲用水;大多數農牧戶解決了住房困難,有安居房;行政村人均擁有基本農田(草場、經濟林地、養殖水面)面積達到高產穩產的標準;行政村有村委或辦公用房;行政村有從事零售業務的超市(便民店)和經營放心農資的商店。
二、特色優勢產業工程
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是增強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增加貧困群眾收入的重要途徑。青海省圍繞“擴展規模、提升水平、創新機制、健全體系”的思路,實施現代農牧業“示范園區”工程,貧困地區要著眼于加快發展產業支撐,加強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積極發展現代農牧業,圍繞貧困地區主導產品、名牌產品、優勢產品,大力扶持建設各類批發市場,按照貧困地區發展布局,加快推進農牧業產業化進程,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加強結構調整和傳統種養方式轉變,大力推進二三產業發展,促進特色產業擴大規模綠色發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優化發展,推進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生產方式由高耗低效向低耗高效轉變,產業鏈由低端擴張向高端延伸轉變,力爭使全省貧困地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幅度高于全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