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透支的地方信用
風險似已“風雨欲來”。
“急于上項目的地方政府在融資問題上迅速擴張,嚴重透支了政府信用,正在累積規模龐大的壞賬風險。”上述銀行業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尤其是中小銀行,他們的資金本來就少,如果豪賭在當地政府的一兩個項目上,一旦其中一個項目出現壞賬,整個銀行就會陷入絕境。”
交行金研中心的報告稱,歷史上,中國國有銀行曾積累了數以萬億計的壞賬。在產生壞賬的原因中,政策性貸款首當其沖,政府和國有企業并非貸款的“避風港”。
該中心還表示,恰恰是這些具有政府背景的“政策性”貸款項目可能產生新的金融風險。其中包括“許多地方政府信息透明度不高,加上各地財政擔保體系落后,監管不到位,銀行難以真實、全面地評估其整體債務水平和項目風險”。
“政府平臺項目存在潛在風險,但暴露還需要2~3年的時間,最后這一風險能否化解取決于經濟復蘇態勢、土地出讓市場價格走勢等。”尹中卿表示。
由于地方城投往往是一個大集團,體系內又有諸如煤炭公司、水務公司、煤氣公司、房地產公司等各種小公司,因此資金一旦進入到城投體系中,具體運作根本無法進行監控,在它的報表中很多內容銀行無法核實。
當然,地方政府財政的重要部分是出讓土地的收入,而地方城投資本金的重要部分也是土地,諸多地方城投申請貸款時抵押給銀行的抵押品還是土地,所以,只要土地價格徘徊在高位,地方政府和地方城投公司的信用都可以放心。
但這顯然只是一廂情愿。
“一旦經濟進入蕭條期,土地價格就有可能大跌,地方政府收入來源銳減,地方城投馬上就會面臨抵押不足的問題。當二者同時出現的時候,地方的信用就無法兌現,商業銀行同樣面臨系統性風險。”一位地方銀監局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而目前的情況是,無論是地方投資平臺的貸款還是他們發行的中期票據、企業債,最后承擔風險的主體都是商業銀行。地方政府幾年一換屆,通常在任的政府班子是有投資沖動的,而銀行也只好相信地方信用。
不過,與以往不同的是,城投或者地方信用一旦失守還會波及到債券市場,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類似次貸危機式的連鎖反應。
無奈的銀行
金融機構也開始謹慎起來。
新年伊始,北京一家城市商業銀行給分行下達了一份通知,要求控制對縣(區)級尤其是縣級以下政府融資平臺的信貸投放,重點投向經濟發達、財力較強的省轄地級市以上政府融資平臺,并關注地方政府可支配財力與債務的匹配情況,防止融資平臺的過度負債。
“雖然現在還沒收到限額管理方面的通知,但根據此前總行和監管部門的要求,各家銀行對于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總體上將會更加審慎。”該城市商業銀行相關人士直言。
一個直接變化就是,來自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的項目,現在需要上級行核準,批下來的難度增大。監管層要求商業銀行要注意風險,并提醒在貸款前檢查項目資本金到位的情況。
但問題是,在銀行和地方政府合作的過程中,貸前檢查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
上述商業銀行人士稱,給地方政府貸款的負債率比較好設定,最難的是怎么給政府編制資產負債表。多年前,為組織一筆高達30億元的城建類銀團貸款,該行花了5個月的時間才完成對某市的模擬資產負債表。
據其介紹,編制政府資產負債表需要結合三方面的情況:其一,與地方財政部門保持良好的溝通;其二,掌握政府控制下所有融資平臺的情況;其三,銀行自身的信貸經驗。
以北方一家中小銀行為例,該行從去年開始梳理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但有些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不透明,資產分別是哪些,資金如何運用,不會向銀行透露。這就導致銀行的資金投入后,具體的資金投向,連融資平臺自己都說不清楚,銀行更難搞清楚。
在此情況下,該城市商業銀行人士認為,“較為現實的要求是,地方政府自主進行負債總量的平衡,明確自身的融資缺口;控制節奏,保證項目建設資金能夠跟上,而政府梳理債務的目的主要是搞清楚可融資的規模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