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化運營之困
這些新的投融資平臺的市場運作也并非如想象中那么好。
“原來的產業布局和市場狀況,競爭比較充分,但現在這樣的投融資機制,計劃經濟的意志性又死灰復燃,官本位逐漸取代企業本位、市場本位,這極易造成新一種形式的壟斷。”河南九鼎德盛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保盈說。
在他看來,這些投融資機構雖然規模大、掌控資源多,但由于人事任命多屬行政化,因而決策是否科學、經濟,運營效率是否較高,仍然是個疑問。
據記者調查,在河南省各地的一些國有投資機構中,機構臃腫、人浮于事的現象極為嚴重,而這又直接導致了業務流程不規范、執行效率低下。如豫東某市一家建投公司,在編人員達到220多人,“小團體化”導致的內訌爭斗層出不窮,董事長和總經理“各自為政”。
此外,投資公司運作行政化、監管缺位、審計缺失,一些公司雖將財政開支的部分資金拿來進行商業化運作,但有時恰恰成為資金運作黑洞的“濫觴區”。
2005年,豫北某國有投資公司總資產達到3億元,參控股企業14家,但實現利潤僅有12萬元。不過,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2006年該公司還是曝出了企業負責人將下屬一家電廠的資產“私有化”的丑聞。
還有專業人才引進的問題。由于投融資決策和風險控制的專業性,各類投資機構對人才的要求一般都比較高,對市場熱點的觀察和把握都要求一定的敏感度。但據記者調查,一些市、縣在組建投融資公司的團隊時,引進的高端人才極少,多數屬于“內部消化”。如豫北某市新近成立的投資集團,董事長職務由該市一位副市長兼任,而重要高層仍有原來合并的下屬公司的頭頭腦腦擔任,引進的外來專業投融資專家幾乎沒有。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河南部分地市的建投機構由于參與本地新城區及交通、城建等基礎設施建設的程度較深,資金大量沉淀,以致后續融資乏力。
“一些地方,最可怕的就是不具備條件也要建立投融資平臺,其目的與炫耀和大躍進無異。”鄭州市某投資公司的一位總經理對記者說。
另一個質疑也在出現,那就是,更多資源特別是資金大量向國有投資單位及產業集團集結,必然帶來對中小民營企業的融資排斥效應。而大量國有企業紛紛“圈占”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又必然導致民資在這些領域的望而卻步或紛紛退卻。
“這實際上又成了一種新的壟斷,出現一些領域的‘國進民退’現象。”河南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張立功說,“在省一級,一些大項目必須需要大的融資平臺的支持,但對一些市縣來說,成立大的投融資平臺,并不具備人才、資金等支持要素,投資沉淀不說,有時反而會危害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目前全國都掀起對建立各種投融資平臺的反思熱潮,作為河南,也應該冷靜一下。”天津產權交易市場常務副總裁鐘冠華對記者說,“成立投融資機構,究竟是該政府主導還是市場主導,放眼長遠,顯然應該是以后者為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