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三、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
在“一國兩制”框架下,以建設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為引領,重點強化基礎設施對接、生態宜居環境共建、公共服務合作共享,共建生活工作便利、生態環境優美、宜居宜業宜游的粵港澳優質生活圈。
(一)強化與港澳基礎設施對接。
加強統籌協調,共同構建大珠江三角洲發達完善的基礎設施體系。科學規劃建設珠江口灣區軌道交通網絡,強化南沙新區在珠江三角洲軌道交通網絡中的重要樞紐地位,依托廣州-深圳-香港客運專線、深圳-茂名鐵路、中山-南沙-虎門城際鐵路等線路,強化城市城際軌道交通線路的銜接,構建與港澳的快速連接通道。推進與港澳在港航領域的合作,適時增加南沙客運港到港澳的班輪,積極拓展與港澳的跨境客貨運水路航線,發展郵輪、游艇業,形成兼具旅游、客貨運等功能的水路運輸網。條件成熟時,探索粵港澳游艇通關新模式。完善口岸公共交通接駁系統,加強口岸綜合配套服務功能。
(二)建設生態宜居環境。
——共同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充分發揮南沙新區在推進粵港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作中的示范作用,建設跨境生態廊道,加大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力度,加強珠江口紅樹林等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共建區域生態屏障。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實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排污控制紅線,強化水資源保護,加強水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合作開展珠江口海域海洋環境整治,推進區域空氣質量監測合作與網絡建設,建立環境安全預警機制。支持港澳企業在南沙新區開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加強清潔生產、清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發展等方面合作,引導區內企業采用有效的減控措施及清潔生產技術,建設一流生態環境。
——營造“鉆石水鄉”。促進自然景觀與歷史人文相結合,構建青山、碧水、田園、濕地、港灣等特色生態相融合的嶺南水鄉格局。有效疏通水系網絡,連通湖、涌、河、海,構建集防洪納潮、生物保護、景觀提升與用地開發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水系格局。拓展河涌水系功能,沿水道和河涌布設公共游船和游艇碼頭,臨水建筑配套建設游艇停靠泊位,構建高效水上交通系統。利用核心灣區水域及其岸線布局生活休閑空間,精心設計體現嶺南特色的濱水景觀,沿海岸、水道、河涌、河渠兩側布局防護綠化空間,促進濱水區功能多樣化,營造高品質、獨特、精致的“鉆石水鄉”風貌。
(三)推進公共服務合作共享。
——建立跨境民生和公共服務合作機制。建立粵港澳社會民生及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經驗共享平臺,提升粵港澳三方公共服務的兼容性。努力為港澳居民創造社會保障可攜環境,鼓勵港澳專業社會服務機構參與公共服務合作。推進與港澳在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合作,研究降低與港澳通信結算價格,優化通訊及信息交流環境。加強衛生和食品藥品安全合作,建立突發衛生事件應急合作機制。擴大和深化情報信息資源互通共享,提高警務合作水平,健全反走私區域合作機制。
——推進健康醫療服務合作。建立與港澳醫療機構溝通機制,推進互認檢驗檢查結果,使港澳居民享受更加便利的轉診等醫療服務。通過技術合作、學術交流、技能培訓等多種方式集聚國內外高端醫療資源,擴大開放醫療服務市場,積極引入港澳一流醫療機構和先進管理模式,支持港澳服務提供者到廣東開設醫療門診部,發展高端醫療服務;與港澳共建中醫藥公共研發機構,加強中醫藥標準化領域的合作,共同開展中醫藥國際標準研究;建設醫療、保健產品研發和檢測平臺,推進醫療科研成果產業化。
——共同發展濱海休閑旅游。發揮粵港澳豐富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加強與港澳在旅游科技研發、景區景點開發方面的深度協作,探討旅游產業化合作路徑,共同開發高品質旅游項目,構建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多元旅游產品體系。建設以蕉門河兩岸為中心,東部、北部、南部三個片區為重點的旅游格局,高水平建設一批重要旅游景點,積極發展濱海休閑旅游、生態旅游、水鄉文化旅游,培育郵輪、游艇等航海休閑旅游,探索實現港澳臺和外籍游艇在南沙新區航行和停泊便利化,為港澳特色旅游資源開辟推廣“一程多站”的旅游線路,吸引國際高端游客,共同打造世界重要的旅游休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