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
各主要經濟體央行維持接近零的政策利率水平。2009年,美聯儲維持0-0.25%的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日本銀行繼續將無抵押拆借利率維持在0.1%的水平。歐洲中央銀行下調主要再融資利率至歷史低位,1月21日和3月5日分別下調50個基點,4月2日和5月7日分別下調25個基點至1%。1月8日、2月5日和3月5日,英格蘭銀行三度將官方利率下調各50個基點至0.5%,創建行300多年來新低。
各主要經濟體央行為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還采用了通過擴大資產負債表規模來增加貨幣供給的非常規貨幣政策。2008年9月金融危機深化后,美聯儲創建了多種融資工具為不同類型的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2009年繼續維持對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機構債、國債的購買規模。2009年3月18日,美聯儲提出計劃將其資產負債表規模擴大了1萬億美元,包括購買3000億美元國債。2009年年末,美聯儲信貸規模總額達到2.22萬億美元,比2008年8月末增加1.33萬億美元。歐洲中央銀行通過延長貨幣政策工具的到期日、以固定利率提供流動性等方式為貨幣市場提供支持,還啟動了600億歐元資產擔保債券購買計劃。英格蘭銀行將“定量寬松”貨幣政策中資產收購計劃的規模從750億英鎊擴大至1750億英鎊。日本央行延長了金融支持措施期限,并向金融市場追加提供10萬億日元。
隨著經濟復蘇逐漸顯現,各經濟體中央銀行開始研究寬松貨幣政策的退出問題,部分先行復蘇的國家已逐步退出。2009年8月25日,以色列央行將基準利率調整25個基點至0.75%,成為危機后全球率先加息的中央銀行。澳大利亞儲備銀行于10月6日、11月3日和12月1日,三次上調政策利率累計75個基點至3.75%,成為G20中首家“實質性”退出刺激性政策的中央銀行。10月27日,印度儲備銀行宣布,停止部分流動性支持措施,對銀行發行的抵押借貸債券要求繳存準備金,并將商業銀行的法定流動性比率由24%提高至25%。10月28日,挪威中央銀行宣布上調其政策利率25個基點至1.5%。美聯儲亦開始著手非常規貨幣政策的退出,9月24日宣布降低緊急信貸計劃資金規模,11月4日宣布將機構債購買規模由此前的最多2000億美元縮減至約1750億美元,并嘗試小規模逆回購操作回籠資金。但總體來看,美聯儲、歐洲中央銀行、日本銀行、英格蘭銀行等主要經濟體央行在常規貨幣政策退出方面相當謹慎,并分別在多種場合指出,全球經濟復蘇尚未穩固,實施貨幣政策退出計劃還為時過早。
(五)國際經濟形勢展望
從主要經濟指標,尤其是主要資本市場表現來看,全球經濟出現了較強的觸底信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0年1月預測,在經歷了近代歷史上最嚴重的全球性衰退之后,世界經濟增長已逐步穩固,但各地區的復蘇速度不盡相同。預計2010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為4%,與2009年10月份的預測相比,上調了0.75個百分點。其中,預計美國、歐元區、日本和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達2.7%、1.0%、1.7%和6.0%,分別比2009年的實際經濟增長率高5.2個、4.9個、7個和3.9個百分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時指出,由于產能利用率仍保持較低水平和各經濟體對通脹預期的管理,預計2010年通貨膨脹壓力將得到控制。在發達經濟體,由于能源價格反彈足以抵消勞動力成本下降的影響,總體通貨膨脹率將從2009年的零水平上升到2010年的1.25%。在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預計2010年通貨膨脹率將上升到6.25%,其原因在于部分新興經濟體受危機影響較輕且面臨資本持續流入的壓力。
但由于全球失業率高企,金融脆弱性依然存在,部分經濟體財政赤字嚴重,以及受經濟刺激政策退出預期的影響,全球復蘇過程也可能出現反復。在全球經濟復蘇過程中,國際社會應加強溝通和協調,共同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投資及金融保護主義,更為堅定地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
專欄3 金融危機下非常規政策調整的最新動向
金融危機以來,相關經濟體政府出臺經濟刺激政策促進經濟復蘇的同時,其負面效應也不容忽視。超寬松的財政貨幣政策助長了資產價格泡沫,增大了通貨膨脹壓力,同時也增加了部分國家主權債務風險。因此,如何調整現有的經濟刺激計劃已成為當前各主要經濟體面臨的現實選擇。 非常規政策在危機救助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發達經濟體是本次危機的發源地,受危機沖擊最重,經濟下滑程度也最大。新興經濟體雖未直接受到危機影響,但因外部市場萎縮,經濟也出現了嚴重的下滑。為抗擊危機,促進經濟增長,相關經濟體紛紛采取了規模空前的非常規經濟刺激政策。各主要央行大幅降息,并向金融市場注入大量額外的流動性。各經濟體政府也加大了財政支出,并對受危機影響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和企業給予了大量財政支持。在非常規經濟政策的作用下,2009年以來,全球經濟出現探底企穩跡象,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開始復蘇。 非常規政策在恢復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新風險。
通貨膨脹構成了壓力。全球多數經濟體還未出現通貨膨脹,但是通貨膨脹預期已逐步顯現。2009年11月份以來,多數發達經濟體通脹率同比轉正。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則出現了明顯的物價上漲。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不斷走高,2009年CRB指數(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上漲了23.5%。國際原油價格從年初47美元/桶上漲至77美元/桶,漲幅達63.8%。其次,非常規政策增加了全球流動性,推高了新興市場的資產價格。2009年以來,巴西BOVESPA指數、俄羅斯RIS指數、印度孟買SENSEX指數分別上漲了140%、129%、80%,亞洲房地產市場也出現較大漲幅。再次,非常規政策還加大了部分經濟體債務負擔。為救助危機和刺激經濟,各經濟體政府動用了大量財政資金,大量私人虧損轉化為公共債務負擔,這使得相當一部分經濟體債務負擔過重。目前,希臘、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愛爾蘭等國債務問題嚴重。各經濟體面臨及時減少負債的挑戰。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多數金融危機時期實施的非常規措施將逐步終止,如果維持零利率政策過久,那么未來經濟不穩定的程度有可能比近期金融危機嚴重得多,代價也更高。部分國家已經開始逐步終止非常規貨幣或財政措施。美國、歐盟、墨西哥陸續終止了部分按約定到期或無必要延續的非常規政策。2009 年底美國終止了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TARP)中向銀行注資的資本購買計劃、資本支持計劃以及特定投資項目三項措施。英格蘭銀行于2009 年12 月31 日按照約定期限終止信用擔保安排。歐洲中央銀行在2009年12月3日決定,將于2010 年3 月結束目前執行中的半年期低息融資計劃。多數國家還將按照明確的到期日終止臨時性存款保險措施。
由于擔心各經濟體無序退出經濟刺激政策而帶來負外部效應,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為首的國際組織均強調退出政策的靈活性、透明度、可信性、引入市場機制的必要性以及國際協作。IMF和FSB鼓勵各經濟體通過運用價格杠桿等基本的市場機制,增加市場主體接受支持的成本,使其有動力在市場趨于正常的情況下主動減少對支持措施的使用,從而實現循序漸進的市場化退出。由于一國退出戰略的實施可能對其他經濟體產生溢出效應,一國就某項政策的單獨退出還可能引致市場套利行為,因此各經濟體在制定和實施退出戰略時要加強國際協作與跨境合作,這有利于世界各經濟體的經濟恢復與增長。但并不意味著同時退出。
相比新興市場經濟體,主要發達經濟體由于經濟總量大,其政策變動對于全球經濟的影響更為明顯,因此全球更應關注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退出政策。在主要發達經濟體未完全退出非常規政策之前,預計全球市場流動性還將保持充裕態勢,并繼續推高資產價格。而一旦主要發達經濟體開始了“退出”行動,全球資本流動將有可能出現逆轉,全球資產價格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體資產價格可能出現波動。
|